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72

第72章 宁海平调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浙江编号:Ⅳ-9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海县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宁海平调剧照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宁海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宁海平调“耍牙”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可与四川变脸媲美。此技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老艺人杨先达(艺名红毛老生)所擅长。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艺人刘乾木(小丑)的“雀步”,葛时烟(小生)的“抱瓶滑雪” “一马双鞍” “买菜吐红”等,均有较高难度,也是宁海平调一大演技特色。

表演以耍牙绝活最精彩,乐器伴奏主要分为唱功、做功和吹打三大类。唱功和吹打又分为“大鼓”和“小鼓” “大吹”和“小吹”几种。大锣、大鼓、大钹、大喇叭、小锣“四大一小”为主,另有单皮鼓和唢呐。打击乐器在唱腔的伴奏较有规律,节奏平缓,适于小生、花旦的演唱。同一节奏如用大锣、大钹,则较粗犷、豪放。唢呐是唯一管乐器,专设“正吹”与“副吹”,既用以表现较为准确的音阶,又要为名曲牌之间的连接起引导作用,更为演员上、下场、大幅度动作和更换地位等渲染气氛。

宁海平调唱腔、表演非常有地方特色。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一般老生发音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净角较粗犷、雄壮,声带振幅大。演员一人前台唱,后场众人帮唱,遇到较长拖腔时,往往会根据字韵,将句末一字割裂开来,按其音韵行腔。白口以宁海官话为准,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

角色行当分“三花” “五白” “六旦”即大花二花小花;老生、正生、副末、小生、外末;正旦、老旦、小旦、彩旦、刀马旦、闺门旦。旧时还有“上四柱”和“下四柱”之分。“上四柱”为小生、花旦、正生、大花;“下四柱”为小丑、二丑、正旦、外末。一个演员往往兼演多种行当,如艺人周明礼、邬学熊,既能演旦、生、末,又能演净、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