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南编号:Ⅳ-13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这一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湘剧的剧目达1155个。其中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湘剧旦角“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乱弹也有“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之说。
湘剧传统剧目中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其中《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也涌现出众多广受欢迎的《刺恩铭》、《广州血》、《血溅沈阳城》、《骂汉奸》等现代戏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重点加工整理了《追鱼记》、《拨火棍》、《水牢记》、《金丸记》、《玉簪记》、《黄飞虎反五关》、《金沙滩》、《六郎斩子》、《百花公主》等60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已拍成电影艺术片。新时期,《山鬼》被誉为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国戏剧艺术中的精品剧目,新编历史剧《马陵道》和《子血》分获国家级大奖。
湘剧的角色行当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紫脸(重唱的净)、三花脸(丑)、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蹻旦(贴,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
近百年来,先后出现的湘剧名演员有柳介吾、李桂云、李芝云、言贵云、陈绍益、胡普临、彭凤姣、吴绍芝、罗元德、罗裕廷、贺华元、徐绍清、彭俐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