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江苏编号:Ⅳ-55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苏剧《占花魁·醉归》剧照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在表演上,苏剧学习昆剧,把昆剧表演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融化,第一代演员如朱国梁、龚祥甫、张娴等,同时也都是昆剧演员,第一个苏剧团国风苏剧团由苏剧、昆剧艺人组成,历年来演出的一部分剧目,如《占花魁·醉归》、《白兔记·送子》等均按昆剧风格表演。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继、承等辈苏剧演员,都在学艺之初以昆剧打基础,并兼演昆剧。
苏剧的角色行当与昆剧基本相同,但分行不如昆剧严格,班社中以丑角为第一主角,旦角为第二主角,实际演唱时只有五或七名演员围坐桌旁,分任各行角色,自拉自唱,有老生、小生、旦、老旦、丑五行。 苏剧剧照老生扮演年老的官员、员外、寒儒、老仆等角色。副末、老外,均由老生演员应行,如《白兔记》的刘智远,《朱买臣休妻》的朱买臣,《王十朋》的钱流行等。
苏剧现有老外、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穷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净、副、丑等。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前滩和后滩两大类。绝大部分前滩剧目源于昆曲,《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西楼记》、《占花魁》、《渔家乐》等为其代表性剧目,演出时以折子戏为主,其情节和对白与昆曲基本相同,唱词则由长短句改为通俗易懂的七字句。为适应苏剧演员不善舞蹈的特点,有时也会适度改动情节。后滩剧目有从昆曲等剧种和曲艺中改编移植过来的内容,也有由丑独唱的时调小曲和时事段子等,《教歌》、《张三借靴》、《嵩寿》、《探亲相骂》、《卖草囤》、《打斋饭》、《游观十八景》等皆是后滩的代表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