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87

第87章 扬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江苏编号:Ⅳ-56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1911年,苏北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20世纪30年代初,两种戏合并形成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由此形成了扬剧特有的喜剧风格。 扬剧《秦香莲》剧照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而又灵活,色彩鲜明,个性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

扬剧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 经过整理改编和创作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秦香莲》、《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新桃花扇》、《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新编古装戏《赖文光》、《智取六合》、《史可法》、《赵婉儿》、《雪仇记》、《春到人间》(又名《万花阵》)、《王燕恨》、《双金锭》、《鸿雁传书》、《上金山》、《恩仇记》、《百岁挂帅》(已摄制成影片);现代戏有《夺印》、《绿杨渡口》、《伏虎》、《三打办公桌》、《金环和银环》、《大战平型关》、《紧握手中枪》、《黄浦江激流》等。

著名演员有高秀英、金运贵、王秀兰、石玉芳、华素琴、顾玉君、李开敏、汪琴、陈惠泉、吴今舜、纪玉峰、刘葆元、李学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