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90

第90章 曲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南编号:Ⅳ-68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曲剧《红楼梦》剧照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它流行于河南及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曲剧音乐有大调曲、小调曲之分:大调曲(即鼓子曲)的音乐,平稳经绵、慷慨激昂,曲调一般都很委婉曲折,腔多字少。豫南流行最广,以南阳为中心。伴随乐器主要是三弦,古筝。小调曲(即舞台上的曲剧,过去叫“曲子戏”或“洛阳曲子”)的音乐高昂明朗、活泼轻松,优美抒情,曲调一般很跳荡流畅,字多,腔短,易于传达感情,适于舞台表演。主要伴奏乐器以“曲胡”为主,配以民族管弦乐器。小调曲搬上舞台后,不断吸收大调的曲牌和唱腔、唱调,丰富了舞台艺术。大调曲在建国后,也逐逐渐由围地堆坐清唱,走上舞台或为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 曲剧名家张新芳剧照河南曲剧伴奏乐器,主弦是曲胡(又称“坠子弦”、“曲子弦”等)。起初,曲剧的伴奏乐器只有“曲子弦”,后增添了四弦、软弓子京胡及二胡、大胡、古筝、三弦、琵琶、笙、竹笛等吹管乐器。打击乐的使用,则是曲剧进入城市后(大约1941年),在其它剧种的影响下,为了适应新的剧目和表演上的需要,逐渐吸收豫剧、越调和京剧的一些锣鼓点。

河南曲剧的曲牌有150多个,其唱腔朴实自然,曲调婉转流畅,生活气息浓郁,擅长叙事抒发感情。其中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有[银扭丝]、[太平年]、[垛子]等,表现悲伤哀叹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昂愤慨情绪的有[阳调]等,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可将几种不同调门的曲牌自由组合。

河南曲剧的行当以生、旦、丑为主,擅长唱功,其著名演员有: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马琪等。

河南曲剧演出剧目多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多是反映家庭生活及爱情等内容。如《小姑贤》、《小姑恶》、《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李豁子离婚》、《阴阳河担水》等。建国后,河南曲剧的演出剧目日益丰富,大中型剧目应运而生。如《红楼梦》、《卷席筒》、《陈三两爬堂》等。有些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受到好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知名的青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