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福建编号:Ⅳ-45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闽剧《丹青魂》剧照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闽剧剧照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洋歌调”主要曲牌可分为“大介大牌”,如“太师引”、鳌头金柱、风入松、香罗带等;“中介大牌”如驻云飞、出队子、浪淘沙等;“大介盘答”如金厢、双蝴蝶、赏花等。其中一人独唱的称为“大牌”,两人或三人对唱的称为“盘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区别在于起介(开头鼓锣)的不同。 “逗腔” 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急板等。
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
闽剧的脚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脚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脚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