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92

第92章 彩调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西编号:Ⅳ-76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