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93

第93章 壮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西编号:Ⅳ-82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剧是广西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是在丰富的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北路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壮剧主要流行于左江、右江流域。按流行地区方言土语、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壮师剧三类。北路壮剧流行于右江流域,使用壮族北部方言,南路壮剧流行于中越边境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东、田阳一带等县,又称“呀哈嗨”戏、“马隘戏”、“汉龙戏”,使用壮族南部方言。壮师剧又称“诗剧”、“唱诗”、“壮师”等,流行于桂中地区的红水河流域,是从“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打击乐队一般为四人建制,乐器有板鼓、木鱼、座鼓、蜂鼓、小鼓、大顶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

壮剧的唱词、道白用壮族的方言土语,富有民族特点。其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全都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主要唱腔的唱词(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这在我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南北路壮剧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几乎曲曲都有衬词、衬句。它们同唱腔结合时多用于曲头衬腔、连接衬腔和曲尾衬腔,起着提示情绪、承前启后、烘托气氛、加强语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