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94

第94章 彝族撮泰吉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贵州编号:Ⅳ-85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威宁县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彝族撮泰吉“撮泰吉”面具用杜鹃、漆树等高山硬杂木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先用斧头将一尺左右长的圆木砍成毛胚,然后粗略地刻出五官即成。面相不分男、女、老、少,惟以有须无须来区别性别和年龄。色彩单一,不用油彩精心描绘,只用墨汁或锅烟随便涂成黑色,演出前用石灰或粉笔在脸上、额上画出道道白线。其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脑门格外隆凸、鼻子粗直修长,高鼻梁;眼睛外角上扬,呈逆八字型,无唇齿、无耳朵,给人一种雅朴、原始、怪诞、无鬼气、无邪气、无秀气、无脂粉气、野气浓重、雄浑大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