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区:山东编号:Ⅵ-2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聊城市隶属于山东省,与河南、河北为邻,居于华北、华中、华东三大行政区的交界处。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聊城杂技更以其独特魅力享誉海内外。
聊城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阳谷、茌平等县及其周边地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都是著名的杂技村。
新石器时代,山东人被称为东夷人,而聊城地区则是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据说,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也叫蚩尤戏。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
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魏太和三年(229),曹植被封为东阿王以后,昔日结交的俳优术士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据传,他墓前的一块风水地就是当年的娱乐场。解放前,东阿县成立的“东盛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见,曹植对于东阿杂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951年,在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
史料记载,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在《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汉魏时期也曾有此佳句来形容聊城杂技声名鹊起:“踢丸击剑谁家子,鱼山杂技自此兴。”经过魏晋南北朝,杂技艺术已经非常成熟。
清末民初,聊城古老的杂技艺术不仅得以保留下来,而且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艺人要数李半仙和张大辫。李半仙,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左右,茌平县城南李庄人,是清末民初鲁西一带著名江湖艺人。他的技巧娴熟,具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表演的《九连环》、《仙人摘豆》,在围满观众的方寸之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于千变万化之中不露破绽,由此而得名“李半仙”,至于他的原名早已被人遗忘。张大辫名叫张义成,于1864年出生于茌平县广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精通戏法,善演气功。他的绝技之一就是:头上扎一大辫子,在辫子末梢上拴一桶水,用头甩动和摇摆,使辫子拎起水桶当空飞舞,当时在山东、河南都颇有名气。为此,江湖艺人送他一个艺名——“张大辫”。
民国初期,光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其中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自1998年至2004年,聊城杂技先后获得国际杂技艺术节三次奖项,文化部颁发的五次奖项,另外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二十多种,市杂技团还曾在人民大会堂为领导们做专场演出。
蹦床爬杆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经过历史的历练和积淀,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类,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丰厚的杂技文化底蕴,熏陶了一批又一批杂技艺人,据不完全统计,聊城籍杂技演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山东省的济宁、德州、聊城三市杂技团外,贵州省杂技团、云南省杂技团、山西省长治市杂技团、山东省杂技团等,起初均是以聊城杂技团为主组建而成的。聊城籍杂技演员更为国家和家乡的父老乡亲赚足了荣誉,如邓宝金、孟燕的《跳板凳》,1984年12月代表国家赴摩纳哥参加国际马戏杂技节,荣获了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1986年12月,在美国举行的第20届世界杂技锦标赛中,又荣获“英航杯”奖,进入21世纪的聊城籍杂技演员更是群星璀璨、光彩熠熠。
博大精深的杂技艺术是聊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聊城杂技被文化部列入国家蒲公英计划,批准成立了“蒲公英聊城少儿杂技培训基地”。基地建立以来,不断培养杂技优秀人才,为推进杂技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