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15668800000009

第9章 少林功夫

时间:2006年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区:河南编号:Ⅵ-7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登封市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尤以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少林功夫为代表。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静极生动,动极惊天,禅拳归一,是少林功夫的真谛。千百年来,少林武僧遵照着这条玄奥的哲理创造并发展了少林武术,寺以禅显,拳以寺名,称著于世。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此而得名。佛门以清净为本,僧人以慈悲为怀。嵩山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为什么能以少林功夫闻名于世,流传千古呢?

说来话长。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的嵩山,嵩山以东为太室山,以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皇家寺院。相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由于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野兽不断侵扰,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

嵩山少林寺

利用空暇时间,达摩发明了几套用链、棍、杖、剑等兵器作为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把这些称之为“达摩链”、“达摩杖”、“达摩剑”。此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手”。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公元6世纪末,少林寺为保护寺产,组织僧人习武,后来逐步演变成系统完善的少林功夫。

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当时形势的需要,少林武功开始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并且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每日晨光曦微,师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

隋唐之际,少林武功已经扬名华夏大地。少林寺十三棍僧,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唐王的特许下,少林寺可以拥有僧兵,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于是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明王朝为嘉其义烈,于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至今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少林寺塔林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酷爱拳术,对武术有很深的造诣,而且有不少拳法,是他创造的,其拳书亦藏于少林寺。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少林拳有了较大的发展。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李叟等人,精心研究少林拳法,并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他们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僧,通过博采百家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少林武功。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凡来少林寺者,都要以观武作为游此古寺的高潮或结束。

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

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传统的导引健身术。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拳,内外技法融溶,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

少林寺的历代僧人创造了以言传身教为传承方式的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之一,少林功夫历经1500年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禅武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武术的正宗和东方禅武文化的代表。

“少林功夫”是在佛教文化空间里,由僧人来传承的,以禅的境界为最高追求的一套功夫体系,其中包括了禅、武、医。以医为例,少林的“医”不独立,“武”里有“医”,少林寺的僧人都会医,武功高深的僧人医术也很高明。

禅宗以“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少林武术亦“参正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身心两修”之心是指在少林武术之小道中,用心去体悟那个不能用语言表述的天地万物之大道,是哲学性精神修养行为;“身心两修”之身是指外在的生理机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都是体育性生理锻炼行为。

武是动的,禅是静的,而少林功夫能把这一动、一静融为一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动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充分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等),套路与套路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所照应。少林寺是禅和武的世界,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大道也就是禅道。一指禅少林武术共分为拳术、器械和功夫三方面。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核心,对手、眼、身、步法都有严格要求。少林拳又分为外功拳和内功拳,外功拳雄猛迅疾、凌厉刚劲;内功拳寓柔于刚,尤为难练。器械主要有刀、枪、剑、棍、达摩杖等,尤以棍术最为出名。功夫以练气和养气为主,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总之,少林武术归纳起来有五个特点:一、拳打一条线,即演练时进退起落全在一条线上进行;二、拳打卧牛之地,少林拳不崇尚花招,在卧牛之地即可发挥出其威力;三、拳打一口气,练拳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四、打人不见形,以迅疾刚劲著称;

五、借力打人,顺势功敌,以智胜蛮。

据少林寺保留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原有708套,其中,传统少林功夫仅经典套路就有217种。内功绝技、医宗秘笈、少林气功、108招罗汉散打等,是少林僧人师徒传承的禅武文化精华;而少林拳、少林棍、七十二绝技、达摩易筋洗髓经等,早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现在保存下来的共计545套,其中能够演练的仅有200多套,包括二指禅、打山门、童子功、头开钢板、五枪刺身、铁布衫等。五枪刺身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共有120名武僧,他们每天和其他僧人一样,进行早课、晚诵、参禅、学佛,此外,每天还要专门练功4小时左右。现兼任武僧团团长的释永信说,少林寺武僧团自成立以来,多次参加海内外表演、教学、比赛等大型活动,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赞许。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人次的少林功夫爱好者,到嵩山少林寺祖庭归山朝圣。据透露,少林寺还将修缮和恢复下院寺庙建筑,现有能容纳160名僧人的规模将在5年内扩充到350人。近两年,少林寺还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林洋弟子1000多人。

目前,“少林功夫”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1500多年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兼禅学、武术、医学、艺术为一体的少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林寺非常重视研究“少林功夫”的宗教文化功能和价值。寺内相继建立了少林武术图书音像馆、少林文化研究院,系统地开展少林禅、武、医、艺术等少林文化的研究。还通过举办少林功夫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文化、艺术团体合作编演少林功夫舞台剧、少林功夫卡通片等形式,向海内外推广少林功夫。

近年来,少林功夫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少林功夫”、“少林武术”等我国专有名词已被一些国家争抢进行商标注册,“少林功夫”文化品牌被随意抢用和滥用,造成国际社会对少林功夫的认识混乱,甚至产生曲解。为此,少林寺专门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启动相关保护机制,对少林寺无形资产进行系统保护和管理,以及时有效地保护传统“少林功夫”的源头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