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10

第10章 河洛大鼓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河南编号:Ⅴ-1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河洛大鼓是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感情的一种曲艺艺术形式。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朝末年,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约在清末民初,在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音乐欢快活泼,表现力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其重要原因来自于别具一格的音乐形态。河洛大鼓的音乐形态主要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集多种地方音乐素材为一体的曲调形态。河洛大鼓的曲调来源于河南地方区域的多个剧种或曲种,如梆子、曲子、河南坠子还有承袭洛阳琴书的曲调等,是一个具有多重音调资源融合特点的曲艺音乐品种。二、以河南方言音韵为基础的旋律形态。

河洛大鼓是用河南方言说唱的曲种。河南方言的语音系统奠定了河洛大鼓演唱的音韵基础,并构建了以河南方言为音韵基础的旋律形态。

三、以多种唱腔板式组合为体系的结构形态。河洛大鼓音乐是由多种唱腔板式组合的板腔体结构,主要唱腔板式是平板,又名二八板,其他常用唱腔板式有引腔、起腔、坠子口、三字紧、落板、五字垛、十字句等十几种板式。这些丰富的唱腔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与心理时,都各具独特的效果。四、以宫调式为体系兼及离调与转调的调式结构。河洛大鼓的调式是以宫为主音的宫调式,具有色彩明亮的表现特点,且构成了河洛大鼓的基本格调。

河洛大鼓主要有三种调式形态,为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形态,特别是常用于过门及前奏结束处的五声调式,被河洛大鼓艺人们称为“主旋律”。暂时离调形态是一种短暂的、过渡性质的临时转调。它不是发生在段落的结束处,而是在段落中间出现的暂时离调。这是河洛大鼓艺人为了形成音乐的对比和色彩上的变化,而用的一种转调手法。四度旋宫转调形态,此种转调形态出现在由第二代艺人张天培创立的坠子口或玉林板的唱腔中。这是张天培用来解决音乐唱腔的调高与演唱者音域的矛盾的一种手法。

河洛大鼓的艺人们,在创作中运用了宫调体系内暂时离调和四度旋宫转调的调式手法,避免了一种调式长时间盘旋而情绪单一的音乐效果,产生了较为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河洛大鼓的音乐表现力,并且以它独特的调式形态,显示出民间音乐自然纯朴的艺术魅力。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培,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

逢红白喜事不请“响器”(吹打乐器)请“愿书”,是当地村民已沿袭多年的习俗。求一家平安请书叫“平安书”;娶媳妇请书叫“红书”;毛娃过生日待客请书叫“面书”;老人做寿请“寿书”;还有“挂鞭书”、“立碑书”等名目繁多的各种书场。河洛大鼓成了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当地从事河洛大鼓的艺人很多,鼎盛时期就有一二百余人。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电视影像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能演唱河洛大鼓的艺人大都谢世,目前仅存的艺人已不到20人,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