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山东编号:Ⅴ-11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烟台市
胶东大鼓,旧称“盲人调”,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因其流行地域不同,又叫“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
胶东大鼓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所创,现已传至第十代。
胶东大鼓大致可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此派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胶东半岛东部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其曲调质朴、口语化强、长于叙事说唱。此派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山东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以莱阳徐尚厚、栖霞张振宝和冯德香为代表。其演唱受茂腔戏、柳腔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风格,同时大量选用民间俗曲曲牌,变板腔体为主插体,构成独特的音乐特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上下进入了抗日战争的行动中来,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为了响应抗日战争的号召,北海剧团梁前光与周德香、任福庭合作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胶东大鼓传遍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之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演唱书目主要以历史战争故事为主,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胶东大鼓是胶东半岛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山东民俗文化乃至全国民俗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