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16

第16章 陕北说书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陕西编号:Ⅴ-14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省延安和榆林等地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源于周,盛于唐宋,形成于清。鼓子词、淘真是它的前身。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30至40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

在灿若群星的陕北民间艺术中,陕北说书曾经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虽说它最早是为盲人自身生存和养家糊口而创造的一种娱乐民众的民间艺术形式,但在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陕北这块有着厚重文化积淀土地的滋养下,它已经成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极受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并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娱乐、审美功能,是西北广大地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

然而,当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传媒工具延伸到了黄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让人眼花缭乱的娱乐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陕北说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便成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