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福建编号:Ⅴ-15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福州伬艺,又名“伬唱”,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为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州语系地区,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并传播到港澳台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
福州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清初,福州有“洞中春”、“景国风”等伬社。嘉庆、道光年间有专唱江湖调的“江湖伬”和唱逗腔的“儒林伬”,而且建立了“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凤吟”等伬社。道光时,兴起演唱以福州民歌、民谣为基调,吸收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苏、扬小调发展为洋歌和小调两种声腔的洋歌伬社。咸丰、同治年间,出现“十欢(番)伬”和“老虎伬”等。光绪中期,“洋歌伬”盛行。“洋歌伬”曲调活泼,风格粗犷,语言通俗生动,主要以演唱民间小故事为主。不久,出现“平讲伬社”,这种伬社同时演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四大声腔的曲目,以后在一个曲目中共用四大声腔。
民国时期,特别是30年代,平讲伬著名伬社有“游月宫”(女班)、“步蟾宫”、“胜三乐”、“筱龙凤”、“小小龙凤”、“林依银”、“郑桢记”等。它们形式多样,各显神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大量闽剧艺人和社会失业游民,上街卖唱糊口,伬艺从业人员激增至300人以上,总体水平下降,行内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加上国民党军警和地方恶势力的欺压榨取,连著名演员也不免常被“召书”索取“红包”,拦途要税,拷打拘禁。福州伬艺1952年,伬唱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为恢复伬艺曲种而不断奔波。他们尝试改革旧的艺术形式和行艺方式,陈润春引用评话说表,把散曲、套曲及传统折子小曲目串成完整故事,改变坐着闷唱的习惯,增大虚拟指意性的表情动作,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动感,发挥伬艺自拉自唱,讲究唱工的优势,进入书场和高台演出,为听众所接受。被誉为“润润伬唱”,渐在行内推广,修整定型。
福州伬艺使用福州方言说唱,表演形式通常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弦说唱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表,另有人以三弦、月琴、低胡等伴奏。其中说唱表演的长篇节目称为“评话”,多人各操二胡、三弦、月琴、低胡及板鼓、檀板、摔磬、单钹、横笛、笙、小唢呐等自行伴奏围唱或轮递演唱的方式称为“全堂”。传统社火表演中进行的伬艺表演还辅助以跑旱船、踩高跷、台阁、马上、打莲花棍等杂技性的动作表演。
唱腔在艺曲种中占主要地位,能够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伬艺音乐所采用的声腔与闽剧基本一致,即逗腔、洋歌、江湖、小调、板歌诸类,但唱法不同。伬艺更注重唱词、唱腔的通俗化。特点是节奏明快,减少过门,咬字清晰,行腔流畅。福州伬艺的唱腔曲牌分“逗腔”、“江湖”、“歌”和“小调”四类,另有采莲鼓、贺年歌、螃蟹歌、数落调等民间小调。
伬艺的乐器,以弦、管乐为主,以六角胡为主弦,配以小快板、小扁鼓,伴奏乐器有双清、三弦、琵琶、椰胡、逗管、小唢呐等。
福州伬艺节目以中篇故事为主,辅之以散曲演唱。传统节目按照使用的唱腔曲牌,分为江湖本、歌本、逗腔本和小调唱篇四类,其中属于江湖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珍珠塔》和《金龟母》等,属于“歌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白扇记》和《拣茶记》等,属于逗腔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紫玉钗》、《猴告状》、《灵芝草》和《王昭君》等。这些节目是福州伬艺节目的主体,此外尚有各种曲调综合运用的平讲。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影响较大的有《红色三兄弟》、《锦绣河山》、《一帧照片》、《思归》等,同时还整理演出了《思凡》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
福州伬唱主要价值在于:一、保留着宋元曲艺贴近群众的“百戏”遗风;二、一树多枝、形式多样、声腔多元化;三是福州平民的人物画廊、福州文化的品格光芒;四是福州方言的重要载体。福州伬唱有四百多年历史,保留曲目百余本,在福州方言区域内受众面广,在海内外华人(福州籍)聚居地流传影响颇久,传承经历十代,具有地方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福州伬艺的发展处于濒危状态,书场已经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从20世纪30年代的每年四千余场锐减到现在的每年不到三百场。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演员已不足15人,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有效扶持和大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