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20

第20章 兰溪摊簧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浙江编号:Ⅴ-18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兰溪市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的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汇”之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于公务之暇,在兰溪传授“摊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摊簧。1900年,兰溪成立了“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抗战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随之,摊簧传入兰溪永昌、诸葛、游埠等地。由于活动方式仅限于爱好者之间,传布不广,加上战乱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坐唱班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

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对兰溪摊簧的艺术传统进行了相应的挖掘和整理,并因此恢复创作了一批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由于兰溪摊簧扎根于民间,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地方节目多次深入城市广场、农村演出。特别是2002年兰溪摊簧《兰花吟》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五个大奖,且首次进京演出。近年来创编的《杨梅红艳艳》、《出卖时间的孩子》分别荣获省、市文艺会演大奖。

但面对种种冲击,兰溪摊簧如何获得发展,走向繁荣,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