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浙江编号:Ⅴ-17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平湖调,又称“绍兴平调”、“越郡南词”,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所唱主要曲调为平湖调而得名。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形于清代初期。
乾隆年间,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平湖调出现之初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在农村流行。至清末民初,绍兴平调艺人以周敦甫最负盛名,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平调界称之为“敦腔”,其弟慎甫亦为名手。
绍兴平湖调是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由三位演员分操小三弦、扬琴和二胡,谓之“三品”,加洞箫、琵琶即为“五品”,再加双清、笙为“七品”,再加月琴、头管,即曰“九品”。无论几品,都只有弹三弦者一人说唱,其他人只演奏。演唱时,先唱节诗,后接回书。用绍兴官话演唱,唯丑角偶用京白、苏白、杭州白。以平调为基本调是通用唱调,附加有喜悦的方调、愤怒的油葫芦、悲哀的唐调、欢乐的落金钱等四大曲牌,另有琐南枝、寄生草及滩簧调。
平湖调
新中国成立后,史实父、钱大可、胡绍祖等在省、市文化部门支持下,不甘“平湖调”的衰落,曾作出努力,把书目、曲谱等汇编成《绍兴平湖调资料集》(五册),又开办训练班招收学员培训,培养了专业演员汪嘉宝、郑关富、王玉英等。
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绍兴有平湖调书22本175回,其中《甘罗记》2回、《古玉杯》4回、《双鱼坠》4回、《仙庄会》8回、《渔家乐》10回、《双官诰》8回、《双珠凤》6回、《折桂亭》4回、《白狐裘》4回、《三笑姻缘》20回、《白蛇传》(又名《义妖传》)19回、《登科记》(又名《鹿鸣宴》)2回、《倭袍》(又名《果报录》)6回、《玉蜻蜓》8回、《风筝误》6回、《西园记》2回、《十美图》4回、《河伯娶妇》2回、《描金凤》3回。以上数目,殆非全部。
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曲艺唱曲艺术在绍兴的传承和发展,它对于培育和提高流传地民众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绍兴平湖调后继乏人,濒临消亡,急需加以关注和保护。至今绍兴能唱该调的只有一二人了。绍兴市群艺馆几经努力,在2004年年底办起了少儿平湖调免费培训班,专门请来60岁的平湖调传人王月英教唱,希望能将平湖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