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上海编号:Ⅴ-22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南汇区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
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切的考证,其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上海各地区。
清嘉庆年间,锣鼓书的代表人物是南汇人顾秀春。在他的带教下,锣鼓书广传南汇和浦东大地,他的第三代传人又传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兴等地。于是艺术上出现了“东乡、西乡、金平”三支流派。代表书目主要以史略传记、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的题材为主,如《网船过渡》、《九更天》等计有80多部,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
锣鼓书艺人
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为单人说唱配乐队。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音乐有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调等。
传统的锣鼓书表演形式有:“占卜”仪式,古称“太卜”,如今还保留着“掐卦”(沿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六壬卦”)和“笃笤”;民间信仰仪式,艺人称“社书”,俚人称“太保”,功能如同“社戏”;民间曲艺,清末民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
锣鼓书演出多以长篇和中篇的传统书目为主,1949年以后的业余演出则以现代题材的短篇和开篇为主。传统书目有“小书”(即重唱的文书)与“大书”(即重说的武书)之别,但以“小书”居多,如《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文武香球》等。“大书”则有《英烈传》、《罗通扫北》、《呼家将》、《后兴唐》、《七剑十三侠》等。《王婆骂鸡》、《芦花荡里稻谷香》等短篇节目,《打盐局》、《林冲夜奔》等中篇节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亲》等开篇节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锣鼓书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
1950年,太保书、钹子书、宣卷、什锦书等所有上海民间曲艺统称为“沪书”,1952年市郊划归江苏省,便称“农民书”,浦东人称“浦东说书”。1961年,锣鼓书走进了群众文艺舞台,从此取名为“锣鼓书”,四十多年来,南汇人创作演出了新作100多个,于1996年文化部命名南汇为“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锣鼓书又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
然而,锣鼓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的变迁,专业市场逐渐萎缩。1910年至1932年时,锣鼓书在上海地区比苏州评弹还要红火。1949年时,沪、浙、江还有300多所书场,目前仅存30处。
老艺人相继谢世,传艺断层,唱本失传。1949年前后,专业艺人由250多位,说唱锣鼓书艺人锐减到5人,能做社的仅有2人,已到了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