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25

第25章 绍兴莲花落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浙江编号:Ⅴ-23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县

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也有人认为是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

莲花落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已经流行,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

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后来开始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中演出,并获创作、音乐、演出三个一等奖。

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

20世纪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后来出现了专业演员,倪齐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的当代传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十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文艺样式空前发展,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莲花落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难敌对手;二是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还有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等原因。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