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江苏编号:Ⅴ-25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是在明清时期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是明清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明代扬州清曲迅速成熟,清代已进入一个全盛时期。清代乾隆年间,李斗在其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一书中,对当时扬州清曲的演出盛况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表明当时扬州清曲已经流传到很多地方,在当时的昆曲发源地苏州就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采。20世纪30年代初,黎子云、王万青、葛锦华、陆长山、尹老巴子等人的代表唱段,如《风儿呀》、《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武松杀嫂》、《宝玉哭灵》等,曾由上海百代、大中华、蓓开等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1940年,扬州一批小曲名家首次在扬州教场南首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为区别以往的小曲、小唱,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许多清曲高手被扬州剧团、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清曲队,培养了一批年轻男女演员,并编演过《工农竞赛》、《光荣人家》、《刘胡兰》等新曲目。
扬州清曲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二人至八九人分持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由及檀板、碟子、酒杯等自行伴奏坐唱,走上高台后大多由五人分持琵琶、三弦、二胡、四胡和扬琴自行伴奏坐唱。唱腔曲调为各类曲牌,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吉祥草、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补缸、鲜花调、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节目分为采用单支曲牌演唱的“单片子”和两支以上曲牌连缀或联套演唱的套曲两种类型。套曲又分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满江红为主要曲调的套曲俗称“五瓣梅”。
扬州清曲表演者
扬州清曲的演唱分职业性和自娱性两种,前者在旧时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走街串巷或在航行于内河的客船上卖艺,后来主要由专业曲艺表演团体的专职演员进行表演;后者多系店员、小手工业者和知识阶层的市民客串演唱,有些人甚至在创作唱本和音乐曲调的改革整理方面有所贡献,还有些人做过一些理论性的整理研究工作,如王万青即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
扬州清曲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十杯酒》、《做人难》等“单片子”,《三国》、《水浒》、《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珍珠塔》、《黛玉悲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秦琼卖马》、《苏三起解》、《竹木相争》、《烟花自叹》、《老鼠告状》等套曲。
扬州清曲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唱曲形式,许多元明以来的古代民间俗曲,包括一些俗曲的原词,都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于流播时间较长,它在传布中对其他地区的许多同类曲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通过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发展至今已600多年。由于扬州清曲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均不被当局所重视,官方史料有关传承的可考资料微乎其微,仅在各代文人学者的一些论著中散见,因而传承脉络在清代以前均不详尽。
建国后,所有扬州清曲艺术名家,均已相继去世。一支重要的师资队伍丧失殆尽,目前只能依靠他们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参与传授。
全国范围内,现仅有江苏扬州、镇江及上海市区一带尚有少量扬州清曲业余爱好者活动,也只有扬州曲艺之友社和上海市扬州清曲之友社两支业余团队,另在江都、镇江等地有零星爱好者。上述全部人数已不足50人。
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