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26

第26章 兰州鼓子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甘肃编号:Ⅴ-24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为中国古老曲种之一。

兰州鼓子,最早起源于安定郡(平凉泾川)一带,后经宋代安定郡王赵德麟改进、丰富、提高,传入兰州。兰州鼓子在原泾川民间曲艺的基础上,博采兰州当时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和北京“八角鼓子”、“小铁鼓”等的优点,才形成独具风格的曲艺形式。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中有一人、二人、三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段子又光说不唱,而有的段子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形式,演出时要求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能给听众以美的感受。

兰州鼓子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演唱者一般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马东把式、张国良、卢应魁等是早期比较有名的兰州鼓子唱家。

兰州鼓子的曲目,近年来搜集到的已超过1000种,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曲词重词藻的雕饰。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曲词通俗流畅,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当是出于封建文人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曲调,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主要的代表剧目是《枫洛池》、《旌表记》、《谢瑶环》、《假婿乘龙》、《红灯照》、《杜鹃山》、《草原初春》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艺术观赏的多元化,以及兰州鼓子演唱活动的日益减少和其艺术革新的滞后,兰州鼓子已经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很少,演出难见,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