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湖南编号:Ⅴ-27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常德市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无形中奠定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常德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唱词的雏形。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它上承唐代诗文,有说有唱的形式,借鉴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的音乐格局,从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取营养,兼容并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习惯,于是,常德丝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盘。商贾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热闹门面,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示祝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丝弦班社在各地纷纷出现,并涌现出一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他们与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经他整改并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个。
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常德、澧县等地形成了作坊刻印唱本的一条街,所刻唱本有《孟姜女寻夫》等曲目及一些小调曲牌,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时丝弦演唱活动由城市向农村辐射。为适应长时间演出的需要,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他们移植剧目,并借鉴戏曲板腔体的创腔手法,形成了常德丝弦“老路”,轻松地演唱起长篇故事。丝弦名家徐梅清等人又把从四川传来的曲调加以改造,仿效“老路”另创“川路”新腔,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并风行于沅澧。
常德丝弦
日本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掩盖了常德丝弦的雅韵新声。常德血战,使常德军民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常德丝弦也遭遇空前的厄运。一时间,丝弦班社纷纷解体,丝弦艺人被迫另谋生计,百无聊赖者只能沿街乞讨卖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常德丝弦艺术获得新生。各地陆续成立了民间艺人演出组,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帮助艺人改善旧思想,搜集整理传统曲目,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共同改革丝弦,创作新曲目。
“文革”中,各丝弦演唱团体均受到冲击,先后解散。此后,不少有识之士或脚踏实地地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或奋笔为文呼吁抢救濒于危境的常德丝弦。黄挥从事丝弦工作二十余年,搜集了数十万字的丝弦资料及大量曲谱,七易其稿,终成《常德丝弦音乐汇编》一卷,并打印为册。他还撰写了有关常德丝弦的论文十余篇,其中《论常德丝弦音乐体系》一文,曾在全国首届曲艺音乐论文宣读会上宣读。
这一时期,群众性的演唱活动更为广泛。常德丝弦的根是深植于这块沃土和乐此不疲的民众之中的。
常德丝弦的音乐与语言、旋律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诸因素都已自成体系,它的题材与体裁具有典型的说唱音乐的共性特色,更值得注意的、值得学习、值得研究的是:它的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演形式的灵活自由、伴奏手法的丰富多彩,是不少曲种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因素,构成了常德丝弦的强烈的个性特色。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音乐功能也有独到之处,它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而且在创腔与演唱中都以传情达意为主,特别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俏丽和抒情性。
在传统的常德丝弦音乐中,有300多首曲调,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它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
常德丝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兼备、变化多样的民间说唱表演艺术,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时调段子,亦可演唱有情节、有故事的大型曲目。演唱丝弦段子时,演唱者往往是“一人多角”、“进进出出”,仅为一种单纯的曲艺形式;而演唱大型曲目时,则是一种戏剧结构(即丝弦戏),尤其与前种形式截然不同的是,演唱者自始至终都要进入角色,曲目有多少剧中人,就要有多少人来扮演。另外,丝弦段子还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抒情小段。此种类型一般不注重故事情节,而只集中对一件事或物加以赞美和歌颂,演唱时通常为多段唱词均配同一首曲调,只是按字行腔,旋律稍有变化。另一种是叙事单段。此种类型主要以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为细致的人物描写来深化主题思想,并根据不同的内容、情绪、风格的需要,将若干不同的曲调组合成套曲来演唱,在常德丝弦的演唱中运用比较普遍。
常德丝弦拥有一百多个传统曲目,其中以《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最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风雪探亲人》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常德丝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价值较高。但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目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