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04

第4章 东北大鼓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辽宁,黑龙江编号:Ⅴ-6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

东北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糅合而成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是在农村流行,其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唱,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另一种说法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东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沈阳的各茶楼、北市场、小河沿等地,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大鼓。当时张作霖就很爱听著名艺人霍树棠唱的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流行之初主要是在乡村,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有“书场姊妹花”之称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东北大鼓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真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代表性艺人有霍树棠等;“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代表性艺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刘桐玺等;“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徐香九等;“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代表性艺人有陈清远等。“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大鼓创作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较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重要的新节目有《烈火金刚》、《红岩》、《节振国》等长篇大书和《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渔夫恨》、《毛主席来到十三陵》、《刑场上的婚礼》等短篇唱段。

东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200段,今存约150段,可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子弟书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说与流行戏曲,唱词高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清代现实生活;三国段中有写刘备、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曲目;草段是民间艺人编演的通俗唱词,题材广泛。解放后,又出现了大批现代曲目,如《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茅屋逢春》等。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年被二人转吸收等等。

遗憾的是大部分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现在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