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05

第5章 木板大鼓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河北编号:Ⅴ-7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沧县

木板大鼓,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是流行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

有关木板大鼓的渊源及创始者,我们已经无从查考。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早年称小口大鼓时,河北省南皮县贾家九堡村人李尚志以唱木板著称。李尚志将技艺传与河间人张百奎、大城人曹占奎以及崔登奎、李殿奎、邓连奎。另据香河县老艺人陈怀德说:“清乾隆时,山东人李文通逃荒到京东,以演唱小口大鼓为业,教授弟子曹占奎、崔登奎、邓殿奎、李振奎、张百奎,世人盛称‘清门五奎’。”以上二说虽有小异,但相同处甚多,如二说中都有曹占奎、崔登奎、张百奎,而李殿奎与李振奎、邓连奎与邓殿奎只一字之差且音近。前者系据艺人文字祖谱,后者为口碑,或可有误,两者所述盖为一事,李尚志与李文通当是一人。可见木板大鼓在清乾隆时即已形成。

清乾隆中叶,邓连(殿)奎将“小口”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改为平板、二六、攒板、垛板等,又以钢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所唱与原木板大鼓大不相同,被称为“京东怯大鼓”,后来衍变成为“京东大鼓”。清咸丰年间,大城县清门木板大鼓名家田东文(邓连奎之徒)及其弟子马瑞林(马大傻子)、马瑞河(马三疯子)均是木板大鼓著名艺人。后马瑞河改木板为铁板,中三弦改为大三弦,创新唱腔,使其与木板大鼓在形式上有了区别,又经弟子朱化麟(大官)发展完善,创成西河大鼓。

木板大鼓后来流入京津,经许多艺人改革,又形成了京韵大鼓。木板大鼓艺人田玉福的弟子安次县人翟青山和魏德祥则在融合木板大鼓和落腔调的基础上,创成单琴大鼓(琴书)。同样,在河北北部的廊坊、唐山、承德等地,早年流行的京东大鼓、乐亭大鼓也都是木板大鼓在上述各地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化而逐渐繁衍成的曲种。

清代是木板大鼓的兴起、盛行时代,至民国初年又逐渐衰微,唯有流行在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一直流传不衰。据艺人口述,这一支派由清初木板大鼓艺人李文志所传,至清道光年间,沧州地区代表人物首推沧州旧州北关人庞凤城(1840—1920)。庞凤城为李文志第四代传人,曾行艺于东北、山东、天津等地,影响很大,传人众多。其弟子中以胡金祥(沧县义和庄人)、赵金香(艺名赵二碌)、曹金升(沧县曹庄子人)等人名望最大。再传弟子以李宝兴、姜宝升、高宝泉为代表人物。姜宝升的高徒有温贵泉(又名温元书)、何贵海。温贵泉的弟子刘印在(凤喜)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木板大鼓名家,其子刘建军、徒杨华升为河北省曲艺团木板大鼓演员,兼唱西河大鼓、京东大鼓。

在沧州,木板大鼓另有王福贞和穆汉青两个支派。王福贞本从师杨世友(舍命杨)学唱西河大鼓,后改唱木板大鼓。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沧州一带驰名,人送绰号“沧州红”,弟子众多,其中张祺信、路祺林、刘祺明较为有名。穆汉青及其老搭档朱恩波亦是驰名的木板大鼓演员。

木板大鼓传统书目最初以短、中篇为主,后来出现了长篇。其中,短篇书目有《老鼠告猫》、《劝人方》、《湘子上寿》、《度林英》、《郭巨埋儿》、《古城会》、《单刀会》、《朱买臣休妻》、《目莲救母》、《赵五娘》、《鸿雁捎书》、《洞宾打药》、《太公卖面》、《宝玉探病》、《绕口令》等百篇以上;中篇书目有《响马传》、《葛红霞扫北》、《千里驹》、《天门阵》、《姜公案》、《武松传》、《呼延庆打擂》、《王起卖豆腐》、《回杯记》、《金环记》、《金钱记》等近百部;长篇书目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走马春秋》、《锋剑春秋》(以上统称六部春秋)、《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飞龙传》、《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数十部。

沧州木板大鼓,音乐结构完整,有三种不同节奏的板式,分别为头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较大幅度的伸缩。从风格上讲,其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地方气息浓郁,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

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为演员左手执木板击节站唱,所用木板为小木板,右手执鼓槌,按演唱需要击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20世纪以来均改为大三弦。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由于演唱它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这种艺术形式已濒临灭绝。当地文化部门虽然举办过几次培训班,以求传承此门艺术,但是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