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50

第50章 枝江民间吹打乐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湖北编号:Ⅱ-48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枝江市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是广泛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乐种之一,是城镇乡村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演奏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卷16)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按应用场合、乐器编配的不同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种形式;其中黄门鼓吹主要为皇帝服务;骑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时用于马上具有骑吹的性质。常用的乐器由有鼓、角、笳、排箫、横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摩诃兜勒》是鼓吹乐中的优秀作品。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词配合。现今民间流行的“吹打”,同“鼓吹乐”不无渊源关系。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

在枝江市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陶鼓”、“摇铃”等大量民间打击乐器来看,长江流域古人类在6000年前已有民间吹打乐。枝江问安一带的“关庙山人”早已发明了“陶鼓”、“摇铃”等打击乐器,陶制摇铃外型及原理如同现在的“砂锤”。

流传下来的乐谱显示,枝江一带民间吹打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有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击器的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器合奏,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包括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另有大号等乐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调》、《六字流板》、《正宫流板》、《春来》、《万年欢》等。

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由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的“粗乐”和在打击乐器演奏中杂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的“细乐”,粗乐又称武场,细乐又称文场。依技艺流派,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派;按地域则分为南河和北河两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虽几度处于濒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成为鄂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