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51

第51章 广东音乐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广东编号:Ⅱ-49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

广东音乐是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演奏广东音乐的组织最初为戏曲音乐乐队及亦农亦艺的“八音会”,除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外,20世纪20年代当地放映无声电影之前和过程中,常奏广东音乐,因此,影响很大。这时,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如“济隆”、“素社”、“钟声慈善社”等,自娱性的自由组织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城市音乐受商业化的影响,常用于茶馆、舞厅之中。

广东音乐《昭君怨》广东音乐早期在硬弓编制基础上,演奏特点初步形成,演奏曲目较广泛。特别是由于早期在广东音乐方面有影响的人物,多擅长弹弦乐器,如严老烈、丘鹤俦擅长洋琴,何柳堂擅长琵琶等。因此,早期流行的广东乐曲,旋律节奏活泼,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跳进,叠句用得较多,应用加花的手法往往使乐曲获得新的发展,在调式上正线与乙反线的色彩对比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旱天雷》、《连环扣》、《三潭印月》、《双飞蝴蝶》、《雨村芭蕉》、《饿马摇铃》、《小桃红》、《双声恨》、《昭君怨》、《走马》、《下渔舟》等。这一时期处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对艺术要求更新改革,音乐性格热情明朗,旋律欢快流畅.乐曲大多反映出人民对民主、进步思想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是现实主义的。

广东音乐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很有时代的气息。音乐迤逦精致,华美光彩,性格乐观向上。早期的乐器主要有:二弦、提琴(竹质琴筒,前嵌木板的拉弦乐器)、横箫(即笛)、乐亲和三弦五件。后有粤胡(今高胡)成为新的主奏乐器,并辅以扬琴、秦琴,乐队音色更明亮。后又增加了洞箫、笛子、柳胡、琵琶、三弦、低胡,扩大了表现力。

广东音乐大多篇幅较短小,传统曲目无复杂的大套形式。主奏乐器粤胡在演奏上的主要特点是左于主要技法有滑音(其特点为定把滑音,常用小三度的绰注)、回滑音(常用于同音反复的装饰旋律)、先锋音及加花等,传统演奏左手不用揉弦技法,而用压按和空弦震音,压弦颤动幅度较大,自有其韵味特点。右手弓法多用分弓,快速弓法较多,奏强拍时,多使推弓。

在长期的创作表演实践中,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了外来音乐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音乐品种。它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代表性乐器,与粤剧、岭南画派并列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

广东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