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53

第53章 广东汉乐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广东编号:Ⅱ-51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大埔县

广东汉乐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嫁好郎》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传统的广东汉乐所用乐器有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豌锣、当点。广东汉乐的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20世纪80年代有谱可查的曲目就达600多首,其中丝弦音乐350多首,中军班音乐60多首,唢呐曲牌120多首,民间小调60多首。其乐曲有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的,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有由古琴曲演变或摹仿而来的,如《渔樵问答》;有原属琵琶曲的,如《浪淘沙》;有原属戏剧曲牌的,如《得胜令》;也有由民歌、小调转化的,如《剪剪花》。线弦乐曲有“串调”和“大调”之分,大调指68板乐曲,余为串调。广东汉乐有“硬线”与“软线”之别。中军班音乐的乐曲按其用途性质分为礼乐、喜乐、祭祀音乐、敲板调和小调吹奏等门类。

从汉乐曲牌名称来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紧贴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嫁好郎》等。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舞台上经常可以听到汉乐《出水莲》那优雅高洁的旋律,它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

广东汉乐按传统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习惯以及不同用途,可分为五类: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演奏形式。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常为文人雅士活动时演奏。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主要是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时演奏。四是中军班音乐,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五是庙堂音乐,是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

广东汉乐的抢救和保护,对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具有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