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55

第55章 梁平癞子锣鼓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重庆编号:Ⅱ-53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梁平县

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在梁平,前人有“蜀人朝山,锣鼓喧天”之说。历年来,梁山癞子锣鼓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每逢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人们总爱用梁山锣鼓来渲染气氛。一年一度的梁山锣鼓迎春抢彩已成为当地代代相传的民俗习惯。此外,还可根据人们生产劳动、生活的需要,即兴在乡村院坝、田间地头进行演奏娱乐。

梁山癞子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当地传说,梁山癞子锣鼓起源于唐朝,但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传说一日,皇帝无事,找来身边随从打锣,由于缺一人打马锣,得知狱中有一人可用,皇帝就差人到监狱中找来。此人马锣打得很好,皇帝就把他留在身边的锣鼓班子里,常年习练锣鼓。由于他是狱中犯人,与常人有别,皇帝就给他立了一条规矩:凡打锣时他一人不能坐只能站着打。所以,马锣也叫“站场”。延续至今,凡打马锣者都须站立而不得入座。后人为了表示对皇帝和锣鼓创始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凡在农家院舍打锣鼓,都必须在正室(俗称堂屋)打,尽管经过数代的传承,这种习惯却始终都不曾改变。

全国各地锣鼓流派甚多,但梁山癞子锣鼓不同于其它派别,它风格特殊独具一格。梁山癞子锣鼓是以“十八癞子”的锣鼓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其中十八癞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癞子》、《佬癞子》、《花癞子》等。头与尾常用的曲目有《金银灯》、《战灵芝》、《急尾子》。在演奏过程中,一口气要打十八个段子,分别由三个段子组成一组,共六组,每个组必有马锣开头的段子、钹开头的段子和大锣开头的段子。梁山锣鼓6种乐器,分别由5人组合参与,其中打马锣者兼打钩锣。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包括“金银灯”、“金银花”、“红绣鞋”等上百种锣鼓引子。在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锣鼓引子,在几种乐器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锣鼓引子。尽管梁山锣鼓受家族传承方式的影响,相邻各地域的锣鼓引子的打法都各具特色,但“十八癞子”在梁平县范围内由几十个锣鼓班子同时演奏,都能做到天衣无缝、规范统一。

聚奎镇的锣鼓远近闻名,技艺超群,是梁山锣鼓盛行地之一。明达镇、礼让镇的锣鼓也颇有影响,独具特色。此外,仁贤镇、蟠龙镇也广为盛行。一些地方条件艰苦,没有足够的锣鼓练习,就用脸盆当作锣鼓使用。

梁山锣鼓声音洪亮、气氛热烈、耐人寻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是梁山祖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方式。解放以来,重庆市政府十分重视梁山癞子锣鼓的发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锣鼓引子,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锣鼓比赛,营造节日气氛,丰富文化生活。

目前一些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岁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打锣鼓,故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只得将原有的乐班合并演奏。在此情势下,梁平癞子锣鼓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