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60

第60章 上党八音会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山西编号:Ⅱ-58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它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上党地区的八音会,是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源起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散存于书志笔记中零星记述,可大致推论它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唐代乐舞和宋金队戏,发展形成于明末清初。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长治地区发掘出“战国墓”,出土了八个编钟和十六个编磬,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商代就已经很注重音律了。

经汉唐以至宋元,民间乐舞说唱艺术已初显规模,对当时的宫庭音乐和戏剧说唱艺术也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北宋艺人孔三传(泽州人)就首创了“诸宫调”。

明清时期,应是八音会的形成时期,这时民间已传有各种曲谱,乐户也更加活跃,民国年间,仅晋城一县就有170户之多。李绿园所作的《岐路灯》故事,依托于明代嘉清,所写实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世态民风,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书中就有“山西泽州锣戏”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为满足上党地区八音会击乐的需求,长子县西南呈的铜乐器生产作坊就是清初创建的,现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

通过以上简析,上党八音会经过1000多年的修磨、融汇、完善,而其真正的形成,界定在明末清初是可信的。

上党八音会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近年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上党八音会还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金奖。

如今,上党地区不仅几乎村村有八音会,有的村会有两三伙甚至还有个体组织的八音会,能分能合,灵活多变,适应性强,而且还发展了一大批女子八音会,她们的出现,增加了乐队的生机,同时也为上党地区八音会和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增添了新军。

但是,目前以民间组织为主的上党八音会,艺人老化,传承乏人,不少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正日渐流失,急需抢救、保护、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