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11

第11章 永新盾牌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江西编号:Ⅲ-10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永新县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

盾牌舞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的抵抗,经潜心操练而成。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表演主要为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但阵势变幻莫测。整个表演分8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动作粗犷、雄健,队形变化奇特、壮美。表演开始时,永新盾牌舞表演武士各据一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紧接着阵势一变,成为头尾相接的长蛇阵,两军对峙,武士们踏着急促的鼓点大声呐喊。一段走步之后,突变为八字阵。又在一阵急促的鼓点中,八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以席卷之势而来。接下去便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们依凭平日苦练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壕牌”、“胶牌”、“滚牌”、“躲牌”。总之,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伍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盾牌舞的音乐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必不可少,深受民众喜爱,弥补了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贫乏。从历史角度看,它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历史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从艺术价值看: 它集武术、杂耍、舞蹈及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凝聚合力的文化底蕴;其队伍庞大,阵式有序,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解放后民族的团结、封建宗族械斗的废除、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济去世等,《盾牌舞》面临失传的濒危状态,抢救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