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13

第13章 泉州拍胸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福建编号:Ⅲ-12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等,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单位的集会庆典、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拍胸舞历史渊源,宋代开始有记载。宋代南戏(即今闽南的梨园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闹》一场,就有“拍胸”出现。后来戏曲艺人为了剧情的需要,对“拍胸”进行艺术加工,赋予舞台上的规范动作,充实其表演内容。相传拍胸舞出自园戏名剧《李亚仙》:富家公子郑元和上京赴考,途识名妓李亚仙,郑落入烟花院,三千两黄金散尽后,被鸨母赶了出来,与叫化子为伍,他苦中作乐以卖唱为生,自编出拍胸这一亦唱亦舞的独特艺术。

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动作,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即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依次拍打左右胸部,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左右肋部,双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与此同时配合双脚的蹲裆步有节奏地跳跃,身体随之左右晃动,配以颤头动作,产生别具一格的摇晃动律,使舞蹈洒脱自然,显露出机灵轻巧、诙谐爽朗的特性,如此循环往复,连续表演。“打七响”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当今舞蹈工作者为拍胸舞配上音乐,使得表演场面热烈欢快,整齐有序,“打七响”变为“打八响”(即双手在胸前合击掌二次),这就发展了拍胸舞的基本动作,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拍胸舞表演者所戴草箍上的蛇形头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的遗风,其表演形式也保留了古闽越族原始舞蹈的遗风。拍胸舞的内在动律与土家族舞蹈“肉连响”极其相似,从舞种分布的角度看,它与黎族、高山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郑元和》中保留了“莲花落”乞丐拍胸一折,当今民间拍胸舞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的《三千两金》,这种文化的传承关系也极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