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14

第14章 安塞腰鼓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陕西编号:Ⅲ-13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塞县

腰鼓是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在陕北各地广泛流传,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欢庆腰鼓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安塞腰鼓历史悠久,诞生于西北高原,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腰鼓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劳动步”和“金鸡啄米”,“三步一停”、“四步一望”。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要求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安塞腰鼓表演,在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制约。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蜻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安塞腰鼓因风格独特、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安塞腰鼓独具魅力,像在黄土地上掀起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香港以及中国其他地方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在安塞县相当普及,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在全县15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人会打腰鼓,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为了弘扬这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它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目前安塞腰鼓的现实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对它实行保护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