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23

第23章 热巴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西藏编号:Ⅲ-21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

据有关史料记载热巴舞的产生约在公元11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所创建。也有的人认为热巴舞是由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傅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

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单钹)、锣伴奏的大型集体歌舞,技巧性较强,初时舞姿轻捷优美,高潮时感情浓烈奔放,动作粗犷有力。

跳热巴舞的原意是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和禳灾、祈丰收。唱、舞、器乐、服装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能参加。

热巴舞共分12段,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每跳一段之前都要先念一段词,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9个节目:《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

热巴舞风格技巧熟练精当,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情绪奔放,粗矿豪迈,英武豪放,特点稳重大方,舞姿优美多变,整套节目,包括哑剧、杂技、气功等成分,形成了成套的演出程式,尤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既能娱乐,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铃鼓,分为9种鼓点,根据鼓点的节奏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因而热巴舞又名“铃鼓舞”),绕圈走动,翩翩起舞。铃鼓声节节奏鲜明,随着曲调和情感的变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节奏徐缓,铃鼓间响,清声幽远,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铃铛;节奏急促,钹鼓齐鸣,轰轰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进入高潮,舞蹈动作址分强烈,男子仿佛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举头顶,转翻身子欢舞,犹如孔雀开屏。

舞蹈动作技巧性强,在选用弦子、锅庄舞步的同时,还吸收了杂技表演的一些技巧动作,比较精彩的有“躺身平转”、“躺身小蹦子”、“前后甩腰”、“跨腿原地转”、“躺身大蹦子”等。

热巴舞的队形不但变化多,而且十分复杂,除圆圈外,还有“龙摆尾”、“双插花”,舞姿优美,节奏鲜明,手和脚为顺脚,重在腿部动作的变化。时而如同走“八卦阵”,时而像数条青龙在飞舞、交缠、并肩盘圆圈。

队形虽复杂多变,但近百人的业余演员却能做到整齐划一、有条不紊地演出。其气势之宏大,情绪之热烈让人叹为观止,谁要是能一饱眼福,定会叹服不已,终身难忘。

热巴舞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主要有丁青热巴和那曲比如丁嘎热巴。

丁青热巴丁青热巴流传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一带,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说、唱、舞、杂技和气功浑然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不同于其他藏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热巴舞。它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说、唱、杂技、气功融合为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而著称。其舞姿粗旷豪放而流畅,难度很高。音乐则淳朴明亮,高亢激昂。表现内容大都是在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祈愿吉祥。

丁嘎热巴丁嘎热巴是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乡丁嘎村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传统节目很多,共有30多个,每个节目的跳法和姿态各不相同,其内容有讲述藏族历史、传说故事的,也有为了寺院祭祀活动的需要而宣扬宗教思想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欧冬》(击鼓)、《曲杰罗桑》(罗桑王子)、《斯白巴玛感果》(原始的老父母)、《甲沙公觉郎巴》(迎请文成公主)、《古如多吉热》(金刚舞场)等。丁嘎热巴舞既有当地牧民舞蹈的动律,又借鉴了昌都一带热巴铃鼓舞的舞姿,以顺手顺脚的牧民舞蹈动作为基本步法,上身表演吸收了昌都热巴女子手鼓激情豪放的动作,由此形成融汇藏东藏北舞蹈精华的独特风格。丁嘎热巴中还有许多风趣的表演动作、模拟动物的动作及一些富有情节的小戏。

热巴舞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放融合的一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