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24

第24章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西藏编号:Ⅲ-22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羌姆也称“跳神”,是一种宗教舞蹈,“色莫钦姆羌姆”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之意。它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

羌姆起源于西藏,为藏语,也叫“跳允”,由于教派不同,寺庙的规模不一,羌姆的形式大同小异。如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各自的“羌姆”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变化,总的反映了人们娱神、破灾、图腾崇拜的一种心理。他们都是用舞蹈的形式来宣传宗教教义,既娱神又娱人。所以在有寺庙的地方,还保留着这个习俗。羌姆久跳不衰,也是说明了这一点。

扎什伦布寺公元1617年(藏历第十绕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时,扎什伦布寺建立了“阿巴扎仓”(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狗年),大师78岁时参照桑耶寺历年“曲足”宗教节举行的“莲花生八名号”舞蹈,为扎什伦布寺的护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随从、守护世界东方的神将之一)制定驱魔禳灾的仪轨,建立了扎什伦布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驱鬼)羌姆,这就是色莫钦姆羌姆的前身。到了公元1862年(藏历第十四绕迥水狗年),第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多次前往拉萨参加有关仪式活动,对前藏寺院的教规产生了兴趣,返回后在扎什伦布寺修建了“德庆格桑颇章”(新宫),并从拉木、蔡公塘、洛扎、丹杰林、木如、次觉林等寺院的羌姆中吸收和借鉴了不少段落,在原阿巴扎仓表演的“古多”基础上,正式建立了色莫钦姆羌姆,由孜贡扎仓的僧人担任表演,一直延续至今。

“羌姆”跳神面具

羌姆作为一种宗教寺庙的祭祀活动,它本身风格就很独特,这种祭祀活动和其他的宗教活动不同,它跳于寺庙的庭院,场地、面具、道具、服装别具一格,整个活动全部通过舞蹈来体现,是很有舞剧因素的大型舞蹈,具体出场顺序、装饰特点、人员结构及道具是:1.道格希达(猛烈的意思)13人参加。面具是大晓布拉(脑颅骨)的样式,上面有5个小脑颅骨,小颅骨上面三红色宝石有铜圈,穿没有领的袈裟,脚蹬长筒布靴子,其中袈裟是黑色带大钱花的蟒袍两件,带各种花的蟒袍两件,鸭蛋色各种花的两件,紫色两件,蟒袍浅绿色、有水纹和各种花的两件,蟒袍兰色有花的一件、黑色蟒袍两件,手持的各个武器是有藏语传下来的术语。

“羌姆”跳神面具

2.达月额赫(女佛的意思)有21人参加,及戴面具戴头匝,有在手上面戴盏,手持掏独把,身穿黄色有各种花的三件蟒袍,红色有各种花的蟒袍三件,又有黄色的有花的两件蟒袍,鸭蛋色有花的蟒袍两件,兰色蟒袍一件,这些长袍的花多数是大钱花、水纹花和各种花类的,都没有领子。另外,还有女一件肩垫,脚蹬长筒布靴子。

“羌姆”跳神面具

3.阿苏日(苍天的意思)4个人参加,面具、颈部红色的脑颅骨象人头那么大,有五绺黑髯,头上有黑色大盘头,红色短衣裤,腰围短裙,裙外有网状裙子,脚蹬长筒靴子,看起来特别雄壮。

4.查干额布根(白男)面具就是土地爷面具,身穿羊皮塔乎(毛向外的白色长袍子)手持龙头拐杖,脚蹬龙头长筒靴子,看起来特逗人的样子。

5.阿日哈柱(这个羌姆中叫伊日根羌姆就是汉族的羌姆)2个人参加,雄壮性的面具,头上有散发,身穿黑色缎子短衣裤,上面有大钱花,腰围各种艳丽色彩的长条裙子,裙子外围着网状户腰,脚蹬黑色有团花的长筒靴子。

6.图赫英(好英海,意思主管骷髅)4个人参加,两大两小,面具脑颅骨白色,头上什么也没有,身穿白色短衣裤,手持红色棍棒。各种颜色的璎珞,脚蹬白色长筒靴子,跳羌姆时主要就是起丑角的作用,最逗人,场面上非常活跃。

7.恶日波海(蝴蝶)8个人参加,面具脑颅骨,上面有五个小颅骨,小颅骨上面红色宝石(外围铜圈的)小颅骨和大颅骨之间有箍上还有宝石,身穿条花短衣裤(白色上黑花)戴手套(手套手心是红色,手背是白色)一手持摇鼓,一手持小敲棒。

8.哈兴汗(皇帝)面具人脑颅骨,光头,身穿黄色蟒袍,皇上打扮,脚蹬龙头靴子。

9.六个女儿(哈兴汗的女儿,四女、两男)6个人参加,有面具秃头,身穿各色艳丽绸缎,有花的长蟒袍,跟哈兴汗出场。

以上九部分人物都是包含着佛的形象,因此他们的跳法和动作都是离奇古怪的形象。

羌姆单人舞

羌姆是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的形式来完成的。整个舞蹈,有的见工夫于腿部,有的见工夫于腰部,有的见工夫于肩部,也有的见工夫于臀部。如阿拉哈柱的双人燕碎抖肩,达日额赫的碎步,阿扎拉的拖转下腰,查干额布根的摔克等等。这些舞蹈动作,既优美,难度又很大。由于羌姆起源于西藏,整个舞蹈中许多顺手顺脚的动作,明显带有藏舞的韵味。自传入蒙古地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加之蒙古自身固有的习俗,从而,逐步形成了蒙古本身的风格特点。可以说,羌姆是西藏故事题材加以蒙古化,又形成了和蒙古生活密切结合并具有蒙古风格和特点的舞蹈,也是藏族寺庙舞蹈在吉林郭尔罗斯草原的演变和发展。

羌姆双人舞跳羌姆的场地主要是在寺庙的庭院内,距寺庙半华里处有一个场地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庭院内,庙名前画有直径分别为15米、11米的大小两个圆圈,小圈在内,大圈在外边。跳羌姆的喇嘛都从寺庙中且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这两圆圈线上或圈内完成。就是说,场地的圆圈线对表演者有严格的限制,戴面具是羌姆在装扮上最突出的特点。除21个达日额赫戴头盔外,其余各个角色都分别戴着神态各异,形神兼备,生活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具。面具分全面具和半面具两种,全面具有牛头、鹿头、狮子头、凤头等。半面具有骷髅、死鬼、白老头等,使人看了如神鬼境地。羌姆的服饰豪华,多数服装都是绸缎蟒袍,款式独特,袖口呈喇叭状。据说是当年巴拉道尔吉跳羌姆,为了藏弓不易被发现而设计,所以,这种袖口一直沿袭下来。道具很别致,刀、斧、剑、戟等兵器都在一尺左右长,似像非像,这些道具的设计,制作都很精巧。

羌姆的伴奏均是吹打乐。乐件有寺庙大号、羊角号、螺号。打击乐件有鼓和大钹。大号长5米,声音深沉,发出“鸣-鸣”的声音。羊角号、螺号不经常使用,通常用于每场的开头和结尾。乐队的主奏乐件是大鼓和大钹。其中大钹是羌姆的指挥乐件。使用大钹的喇嘛必须掌握羌姆的全部过程和动作,因为跳羌姆的表演者是根据大钹的节奏变化表演的,所以,表演大钹的喇嘛一般都是曾经跳过羌姆主要角色,或是教练者。羌姆的乐队位置通常在庙台上,在庙门的左侧还有念经的喇嘛。

当今,羌姆不但保留在藏传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并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分布区。在与西藏毗邻的锡金、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国、前苏联东南部流传蒙古喇嘛教的广大地区,都有这种舞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已积极考察挖掘,认真加工整理,将羌姆中的某些部分搬上舞台,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扎什伦布寺羌姆作为罕见的藏传佛教宗庙祭祀舞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