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28

第28章 铜鼓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云南编号:Ⅲ-26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铜鼓舞铜鼓舞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据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早在公元4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它流传于中国西南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以击打铜鼓而舞为特征。

古代铜鼓是部落统治权力的象征,到明、清两代时,广西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部落首领地位衰落,铜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只作为一种乐器流传于民间了。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苗族铜鼓舞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瑶族铜鼓舞

瑶族铜鼓舞蔚为壮观: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60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

布依族铜鼓舞

布依族铜鼓舞常在丧葬仪式中进行,当村中老人去世后,由两名舞者合着铜鼓、皮鼓的鼓声缓缓而舞,以此哀悼故去的老人。平常跳铜鼓舞时,还常和“刷把舞”一同表演,并称之为“铜鼓刷把舞”。舞蹈中铜鼓声、刷把声交织鸣响,表演别具一格,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水族有过“端节”的习俗,水语称作“借端”,是丰收后的盛大节日,过去在农历的八九月间,后改为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届时,各村寨都敲起铜鼓欢度节日,并把活动的场地叫作“端坡”,人们合着铜鼓、皮鼓、芦笙的乐声,在场地上尽情高歌欢舞。

文山壮族铜鼓舞流传于壮族地区的东兰、马山、都安等县,多在春节和庆丰收时表演。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由于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苗族、彝族等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