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30

第30章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内蒙古,黑龙江编号:Ⅲ-28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也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

鲁日格勒舞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喜欢在夜晚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一群人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达斡尔族能歌善舞,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它以群舞的形式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

鲁日格勒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的舞蹈,步伐、节奏,是歌与舞的一体化。一般两人一组跳鲁日格勒时,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表演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

达斡尔族是个精于骑射、能歌善舞的民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中保留下来圆圈队形、模仿走兽吼叫和飞禽鸣叫的呼号等内容,另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多种变化,演唱的新曲数量增多,歌舞内容更为广泛,衬词更加丰富和独特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库麦勒歌舞有了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第一段“比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段“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段“打斗”,以打斗为主,演员随着高声激昂的呼号,振臂挥向对方,彼此盘旋打斗在一起,最后决出胜负来结束歌舞表演。

在研究和探索北方民族原始狩猎歌舞发展和沿革的变化轨迹方面,哈库麦勒歌舞如同一件“活化石”。此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哈库麦勒歌舞与满族“莽式”宫廷歌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哈库麦勒歌舞中出现的打斗动作与满族“莽式空齐”的“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手于背,盘旋作势”是基本一样的,这种相似之处是很值得研究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今在鲁日格勒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渐被冷落,面临失传,急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