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39

第39章 彝族葫芦笙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云南编号:Ⅲ-36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

彝族葫芦笙舞彝族花倮人喜跳葫芦笙舞源于一个民间古老传说:相传,古代一场旱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花倮人面临饥荒。绝望中,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献出积蓄多年的苦荞,挽救了大家的生命。为感谢救命的荞子,人们跳起了葫芦笙舞,从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跳葫芦笙舞作为纪念。这就是“荞菜节”的来历。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顿足而周旋飞舞。今天曼村花倮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迹,说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传承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花倮人的重要节日时,全村男女老幼欢聚于场院,妇女身穿节日盛装,在葫芦笙的伴奏下,围成圆圈翩翩起舞。葫芦笙舞有牙虐(站着跳)、牙庆(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圆圈)、牙稳(穿花)、牙搞(对点头)和牙敢(前跳又后跳)等七种不同的舞蹈套路,每一种套路都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吹奏,音乐较为丰富。花倮人葫芦笙制作工艺特别,五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或铜制簧片,插入葫芦制成的音斗,三支笙管侧面开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后也开有音孔,最长的一支顶端还套有一个小葫芦,以增加共鸣。

由于花倮人长期居住于高山之巅,人口稀少而又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这样一个两县交界的地理环境之中,加上生活基础和风俗习惯,花倮人就完全具备了保留原始舞蹈遗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生产生活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葫芦笙舞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正逐渐减弱,表现形式日趋单一,传承上也出现不容乐观的现象,应尽快加以保护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