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40

第40章 彝族烟盒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云南编号:Ⅲ-37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坝区风格烟盒舞山区风格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母弦)和杂弦(子弦)两部分,形成了坝区和山区两种风格的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已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坝区风格主要突出正弦部分,以三步弦为基础,技巧动作皆由三步弦派生,且大多是动物习性的模仿表演,技巧成分较大,多为二人对跳。山区风格主要突出杂弦部分,是情绪性的唱跳,气氛热烈,体现愉悦、欢乐和团结。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舞蹈过程伴以烟盒和四弦等乐器弹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有六人穿花、四人穿花、三人穿花、二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特点突出,风格浓郁。

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动作变化而来。

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