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42

第42章 山南昌果卓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西藏编号:Ⅲ-39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又称“锅庄”。果卓舞以其神奇瑰丽、魁力弥久,不仅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也引起了外来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人们的青睐和激赏。果卓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

相传公元8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表演者分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人数2至6名不等,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变化多端。

卓舞共由18段组成:1.三步鼓点;2.鹦哥;3.安土净地;4.莲花生岩上打桩;5.雄狮跳跃;6.虎狮争斗;7.连环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墙角的基石;10.三击卧地;11.击鼓;12.乌鸦行金刚步;13.国王上座;14.财运门;15.臣民;16.礼拜供施;17.大象侧卧;18.九步鼓点。卓舞集动作、韵律、技巧、节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因难见巧,魅力无限。

就全藏区而言可分为农区果卓(藏语叫“玉卓”)、牧区果卓(藏语叫“仲卓”)、寺庙果卓(藏语“曲卓”)三种。

农区果卓以昌都果卓最为有名。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坝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性托臂袍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噱亮而富于穿透力,舞者和着歌声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吼叫,顿时加快节奏,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磋步跳起,控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发。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轻舞。舞群中不时发出“哑哑”的呼叫声,催动舞蹈情绪直线升腾,在狂热气氛中尽兴而止。

牧区果卓盛行于藏北羌塘草原,也广泛流传在藏区半农半牧的雪域牧场上。辽阔的藏北草原每逢过年节庆、婚嫁志喜、恭迎恭送权贵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俗称赛马节。白天举行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活动;晚上燃起篝火跳果卓,通宵达旦。牧区果卓典型动作有胸前双统手(象征卷羊毛圈),脚下踏步跳跃,前顿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断变化组合成令人眼花纷乱的动作。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渲泄奔放,女子动作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脱开身上的披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花,因而“绕袖花”成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寺庙果卓,多出现在寺院内的宗教节日场合。这种宗教性很浓的民间歌舞,节奏缓慢,气氛庄重,充满强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词、曲调、舞蹈以及表现内容、表演的时间和场合都是特定的。《清史稿·乐志》说这种锅庄是“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一服蓝袍,挂珠,斜被黄紫玉带,交如十字……”。这正是借人表演的礼仪果卓舞。

总之,果卓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这一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创造的,至今仍然鲜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果卓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致,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果卓不仅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果卓与其母体藏族传统文化一样,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民族项目,它的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词的风格都与其他古老民族的传统体育风格相接近,如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希腊、印度舞蹈体育。并且,它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间原创意味最浓,有特殊的研究和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