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41

第41章 基诺大鼓舞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云南编号:Ⅲ-38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景洪市

“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大鼓,是西双版纳基诺族的神圣之物。民间传说,洪荒年代西双版纳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成为西双版纳基诺族的人种,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西双版纳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制大鼓的阿麦腰白,并将大鼓作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

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祭祀称为“铁罗嫫嫫”的神灵时,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跳大鼓舞在每年2月6日时最为隆重,这一天是“特懋克节”。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7位长老磕头拜祭,并由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击铓、击镲、伴舞、伴唱者若干,唱《乌悠壳》歌,歌词多讲述基诺人的历史、道德法规等内容。

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其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徵、宫、羽、商、角五音阶组成,速度缓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铓或镲边歌边舞,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

基诺族的大鼓不仅是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神物”,每逢“特懋克节”,人们都要杀猪、杀鸡、宰牛来拜祭它。大鼓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过去只有寨中的长老卓巴和卓色才拥有保管权,一个村最多也只有两个鼓,分为公鼓和母鼓,只能挂在卓巴家的神柱上。鼓的选材、制作、敲击、放置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仪式和规程。跳大鼓舞时,一人击大鼓,双手握鼓槌,边击边跳,另有击铓锣一人,击镲一人,旁边伴唱伴舞者若干。舞蹈动作有“乌悠壳”(拜神灵)、“厄扯锅”(欢乐档)、“特美阿米”(过年调)等。

基诺族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老艺人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及全部舞蹈动作,说明已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急需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