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07

第7章 花鼓灯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安徽编号:Ⅲ-6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

花鼓灯是一种民间以舞蹈为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是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其舞蹈潇洒奔放,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因而当地人民和广大观众都非常喜爱花鼓灯。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至今仍在安徽沿淮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阳一带广为流行。

追溯花鼓灯的历史,它源于宋代(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源于宋代)。传说与直观所能观测到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花鼓灯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花鼓灯所具有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迹。仔细观察20世纪50年代花鼓灯的原始风貌,能较明显地体察出花鼓灯所反映出的宋代历史文化基因。比起许多原始功能遗存十分明显的舞种,花鼓灯更具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的特点;而比起某些更具市井文化气息的民间歌舞,它又集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于一体。在明代兴盛,清末、民初盛行。

花鼓灯运用“比、兴”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自身思想感情,它是艺人们长期深入观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舞蹈。例如“凤凰三点头”,就是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的;“凤摆柳”,是他们有感于春风杨柳而创作的等等,都是从生活现象中提供升华成为优美的舞蹈动作。

花鼓灯有400多个语汇,50多种步伐,生动地记录了汉族人体文化发展轨迹和肢体语言符号。花鼓灯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而且常处于多变状态,其激烈复杂,表情达意的准确、细腻程度,迄今为此,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民族民间歌舞能与之相媲美。花鼓灯锣鼓具有鲜明的特征,与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在原形态的花鼓灯套路中,灯歌与舞蹈交替出现,也构成了花鼓灯的一大特色。其语汇之多、难度之高,舞蹈、锣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复杂协调,在世界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是罕见的。

不仅如此,花鼓灯的步伐动作与动作相衔接时的瞬间舞姿也随着舞姿复杂多变,它动作的时间差大、复杂度高,不仅可以表达人物的多种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细腻表现各种情感的不同程序和不同强度的差别,能够系统、完整地刻划和表现复杂的人物和情节,所以花鼓灯与其它民族民间舞蹈表达群体的情感不同,这标志着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人类民族民间舞蹈史上达到的高度。

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广大群众进行健身的主要项目,也是一种娱乐形式,花鼓灯表演已成为喜庆节日文艺表演的重要部分;它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审美情趣、艺术和技术特点等,对研究中国汉民族民间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汉民族戏曲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戏曲艺术具有重大价值。

但是由于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目前原生形态的蚌埠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