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17

第17章 内科常见病的拔罐刮痧法(4)

泌尿系感染,系指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的总称。本病多见于女性,尤以初婚女性发病较多,临床特点以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腰痛为主,还可有发热、周身不适、下腹坠胀等症状。多由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侵犯尿路,上逆行引起尿道、膀胱、输尿管、肾盂等发炎所致。

中医医学将其病归于“淋疟”范畴,认为是由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使之膀胱功能失调所致,迁延不逾者常可导致脾肾两虚。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脾俞、肾俞、关元、中极穴。

操作:患者先取仰卧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腹部穴位上,留罐10分钟;再令患者取俯卧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背部穴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体虚者。

治法二

取穴:水道、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穴。

操作:患者先取仰卧位,消毒腹部及下肢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取下;再令患者俯卧位,用三棱针点刺三焦俞、膀胱俞穴,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取下。每日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肾俞、膀胱俞、三焦俞、关元。并随症配穴:石淋配肾俞、次谬、中极;血淋配命门、志室、三阴交;气淋配肝俞、胆俞、中极、期门;膏淋配中极、命门、三阴交、阴陵泉;劳淋配脾俞、胃俞、足三里、中扭。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再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均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治法二

取穴: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和下腹部,小腿内外侧区及膝弯区。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轻刮3行,再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下腹部、小腿内外侧及膝弯区。急性用平泻法,慢性用补法。每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治疗期间要求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使细菌及炎症渗出物迅速排出,并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休息。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时,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而导致本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两种。前者多发于青少年,病情较重,后者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及老年人,病情较轻。可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肺结核、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并发症。

主要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喝的多、吃的多、尿的多和体重减轻。可伴有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月经不调、便秘、视力减退、皮肤瘙痒、阳痿等症状。但也有些病人无明显症状。血中可出现酮体,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并且不容易治愈。

拔罐部位及方法

取穴:阳池(双)、华佗夹脊。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先以梅花针叩刺阳池穴,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再在华佗夹脊穴从上到下轻叩3~5遍,以不见血为度,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上液体石蜡,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脾俞、肾俞、廉泉、中脘、关元、太渊、神门、三阴交、然谷。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再用补法刮配穴。

治法二

取穴: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和腰骶椎及其两侧、肺俞、中脘、下腹部、腹股沟区、膝弯区以及异常发现部位、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肺俞和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手法力度中等,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点揉中脘,刮下腹部、腹股沟区和异常发现部位、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差,治疗时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重症者如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时,必须立即进行抢救。患者应严格按照规定进食,限制糖类,多食蔬菜、蛋血质及适量脂肪类食物。

肥胖症

人体的身高和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因为脂肪增多使体重过重,超过标准体重20%时,就称为肥胖症。其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此女性为多。

因体重过重,稍事活动便觉疲乏无力、气促、少动嗜睡。肥胖症还可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脂肪肝等,对健康和长寿会带来严重影响。

中医认为,本病及因脾肾阳虚、痰湿不化所致。故有“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湿,多气虚”之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①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穴。②巨阙、大横、气海、丰隆、三阴交穴。以上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穴只针刺,其余穴位针刺加拔罐。两组穴交替灵活使用。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以毫针刺各穴,针刺得气后施以泻法,反复轻插重提,大幅度快频率捻转产生较强烈的针感,留针30分钟。起针后除下肢穴外,腹部穴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针刺后的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进行第二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天枢、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穴。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消毒穴位皮肤后,用毫针刺穴位,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留针穴位上,留针、罐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神堂。配穴:华盖、膻中、上脘、中脘、气海、尺泽、鱼际、外关、足三里、期门、章门、三阴交。

操作:先用泻法刮拭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每日1次。待体重显著减轻后,再用补法刮拭配穴。

治法二

取穴:中脘至中极线,双侧天枢至水道。

操作:先刮中线,再刮两侧线,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并在中脘、神阙、关元、天枢、水道穴上拔火罐10~15分钟。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在拔罐刮痧治疗本病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若能结合节制饮食,特别是节制脂肪及糖类的摄入,再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则收效会更为理想。节食须注意切勿过度。

偏头痛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一种头痛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颅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有关,常因体内的一些生化因素和激素变化而引起发作。本病多有家族史,多见于女性,往往在青春期发病,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频度因人而异。本病归属于中医的“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风门、肝俞、神道、肺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伏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毫针行针刺各穴,得气后留针15分钟,起针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若头痛顽固者,宜采用挑针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15分钟,每次取2~3穴。

治法二

取穴:风池、肝俞、天宗、太阳穴。

操作:患者取俯伏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以三棱针点刺穴位至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肝阳上亢者。

治法三

取穴:膈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消毒双侧穴位皮肤后,用1.5~2寸毫针呈15度向椎体斜刺入穴位,按呼吸补泻法随呼气进针,刺入1寸左右,给予轻微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留针20分钟。起针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治法四

取穴:太阳穴。

操作:先用左手拇指端轻揉患侧穴位,使局部血管充盈,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区较明显的血管,待血液流出时,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吸出适量的血液后起罐,每次放血量5~10毫升。3~5日1次,以3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五

取穴:大椎穴。

操作:患者取俯伏位,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在大椎穴上横划1厘米长的痕迹,以划破皮肤并有少许血液渗出为度,然后迅速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取罐时内有血液5~10毫升,用于棉球擦净血迹,再敷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预防感染。每次治疗时可在原划痕以上或稍下操作,但不宜在原划痕上重复。一般治疗1~2次即可治愈。本法适用于实症、热症的头痛。无论肝阳上亢、肝经实热,或外邪上浸,久而化热等引起的头痛均可治。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翳风、头维、率谷、太阳、合谷、列缺、阳陵泉、丰隆、血海、足三里、足临泣。

操作:先刮风池,点揉翳风、头维、率谷、太阳,每穴3~5分钟,再刮合谷、列缺,然后刮阳陵泉、丰隆、血海、足三里、足临泣,按同一方向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治法二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丝竹空、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列缺。

操作:首先用泻法刮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以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配穴至出现疼痛为止,每日刮治1次,至愈为度。

治法三

取穴:分2组:一为风池、风门、大椎、肝俞;二为太阳、头维、百会、率谷、合谷。

操作:第1组穴用刮痧法、泻法,由轻到重,以刮至出现痧痕为度。第2组穴用指压法,每穴点揉3~5分钟,以有得气感止。均用泻法。每日1次,至愈为止。

注意事项

保障足够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是减少本病发作的有效预防措施。刮痧治疗,若能在发作前进行比在发作中的疗效好。部分女性患者偏头痛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应在经前作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闪电样的剧痛。三叉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及大颌支。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每次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每日可反复发作数次至数十次,间歇期可无症状,且无三叉神经器质性病变的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后者疼痛时间较持续,面部皮肤感觉障碍,且有原发病可查(如三叉神经炎、牙病、耳病)等所致的三叉神经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因外感风寒、经脉闭阻、头面部气血流通不畅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气户、风池、丝竹空、颊车、肾俞、肝俞、大杼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