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18

第18章 内科常见病的拔罐刮痧法(5)

操作:每次选2个头部穴,配以肾俞、肝俞、大杼穴,以面粉调少量玉树神油或松节油、樟脑水、薄荷水等做成厚约0.2厘米的饼,贴于穴位上,然后用闪火法,或抽气罐将罐吸拔其上,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6次后改为每周1次。

治法二

取穴:下关、合谷、外关穴,第I支痛者,加阳白穴,第Ⅱ支痛者,加四白穴,第Ⅲ支痛者,加地仓穴后移1寸处。

操作:施以针罐法,先以毫针刺各穴,留针约20分钟,起针后,于下关和阳白、四白、地仓穴上进行单纯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肩上区、太阳(患侧)、巨醪(患侧)、阿是穴(压痛点)、肘弯(患侧)、合谷(患侧)、足临泣(患侧)。

操作:先刮两侧风池(自上到下拉长些)、肩上区(从内到外)反复进行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太阳、巨谬、阿是穴,力度由轻到重,以有得气感为止。然后再刮肘弯区、合谷、足临泣,以出现痧痕为止。可在太阳、巨谬、阿是穴继续点揉,每日1次,至愈为止。

治法二

取穴:太阳、阳白、鱼腰、颊车、四白、下关、风池、风门、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内庭。

操作:先用刮痧板边缘刮头面部的太阳、阳白、鱼腰、颊车、四白、下关穴至有发热感为度,用力要轻柔、均匀,再刮颈背部的风池、风门,然后刮拭上肢的外关、合谷及下肢部的足三里、太冲、内庭穴,刮至出现痧斑为度,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要坚持治疗,注意休息,防止劳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受凉。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一般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是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其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常在受凉、吹冷风后起病。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原因较多,以受寒性面神经炎最为常见。

本病归属于中医的“中风”之“中经络”等病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颊车、四白、颧谬穴。

操作:患者坐位,取患侧穴,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以上四穴轮流使用,留罐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下关、牵正、太阳、阳白穴。

操作:患者坐位,每次取患侧穴1~2个,用小号火罐以闪火法或投火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左右。或者在患侧面部,用皮肤针叩刺使之出血少许再拔火罐。3日治疗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风池。

操作:先刮头面部双侧翳风至风池,再刮颊车至地仓,然后刮手背合谷穴,最后刮足部太冲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止。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攒竹、风池、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先刮头面部的翳风至风池、阳白到攒竹、四白到迎香、颊车至地合,再刮上肢部的曲池、外关、合谷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止,其中面部穴位有热感即可。每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初起,局部刮治刺激量不宜过强。还可配合热敷、按摩等其他疗法。应避免风吹受寒(可戴大口罩)。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系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发生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特征。原发性者较少见,继发性者多与邻近器官的组织感染、外伤或异物压迫等有关。此外,髓外肿瘤和带状疱疹亦常引起本病。肋间神经痛可归属于中医的“肋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邪犯少阳,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而致经气失调,气血淤阻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疼痛区域及支沟、患侧阳陵泉或悬钟穴。

操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在疼痛区域可涂红花油、风湿油于皮肤上,采用闪火法密排火罐,或在疼痛区域常规消毒皮肤后,用皮肤针叩刺至微出血,以闪火法将罐密排吸拔于叩刺部位,上下肢穴采用出针拔罐法或刺络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2次。

治法二

取穴:背部脊柱正中线和患侧膀胱经上寻找结节、条索状物或压痛点。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取背部正中线及患侧膀胱经上的结节等,常规消毒背部皮肤后,用皮肤针重叩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其上,吸拔出血,留罐15~20分钟。每3日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3组:一为大杼、膈俞、胆俞、曲池、支沟;二为神藏、天溪、膻中、期门及前胸、章门;三为阳陵泉、阴陵泉、太冲、行间。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然后刮第3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大杼、膈俞、胆俞、神藏、太溪、膻中、期门、阳陵泉、曲池、支沟、章门。肝气郁结配肝俞、太冲、行间;瘀血阻络配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章门穴以撮痧法中的夹挤至出现痧痕。每日1次。再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均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治法三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支沟、阳陵泉、期门、内关、太冲、足三里、肝俞。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多1次痛减。再用补法刮配穴至愈,每日1次。

注意事项

在治疗的同时,对引起本病的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类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可有失眠、多梦、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减弱、易激动。同时还可伴有心慌气短、易出汗、食欲不振、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或性情急躁、情绪不稳,病人可诉全身不适,十分痛苦。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本病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思虑过度、起居失常,致使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增强和抑制过程减弱而诱发,多见于脑力劳动的中青年人。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医学的“失眠”、“心悸”、“健忘”范畴。主要原因是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致心不养神或心肾不交。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腰俞、腰阳关、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大椎、心俞、脾俞、胃俞、气海俞、督俞、命门、腰眼等处。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中号玻璃火罐吸拔在穴位上,至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心俞、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先吸拔一侧穴,第二天再吸拔另一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心俞、脾俞、合谷、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先刮风池、心俞、脾俞;再刮或点揉合谷、内关、神门;然后刮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补法直刮至有痧痕为止。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风池、肾俞、心俞、百会、印堂、关元、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复溜。

操作:自上到下,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其中百会、印堂用点揉法,以有得气感为度,每日1次,并常予灸治关元和百会穴。

注意事项

在刮痧的同时,必须配合精神安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多加解释和鼓励,使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练。

失眠

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睡眠不久即醒,醒即难眠,甚至彻底不眠而言。患者常伴有头晕脑胀,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等。

中医称其为“不寐”、“不得卧”。本病乃思虑劳倦、神不守舍;或肝气郁结,血不归肝;或饮食不节,胃中不和;或肾阳耗伤,心肾不交;或心虑胆怯,惊恐伤神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脾俞、胃俞、神门、安眠、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小口径玻璃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胃不和型,表现为脘腹痞胀,嗝气,便秘或便溏,舌淡苔白。

治法二

取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小口径玻璃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头晕,耳鸣,健忘,面色少华,饮食无味。

治法三

取穴:①组脾俞、心俞、肝俞、风池、安眠、大椎穴。②组大杼至膀胱俞;大椎至命门;曲泽至内关;少海至神门;足三里至丰隆;曲泉至三阴交。

操作:第1组穴位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第2组穴位采用走罐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治法四

取穴:背部督脉大椎至腰俞;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白环俞;第2侧线附分至秩边;华佗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

操作:采用走罐法,将甘油均匀地涂抹在背部,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皮肤上,并随之上下左右往返推动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红紫为度,以督脉、五脏六腑俞穴为重点。虚症明显者轻吸轻走,实症明显者重吸重走,每次走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治法五

取穴:风池、肝俞、心俞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将小口径玻璃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心肝火旺型,表现为烦躁,头胀,眩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治法六

取穴:心俞、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先吸拔一侧穴,第二天再吸拔另一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遗精,舌红少苔。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申脉。

操作: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红色紫斑,再刮配穴。每日1次,均用补法刮配穴,至愈为度。

治法二

取穴:脊柱两侧,颈柱两侧,腰椎两侧,膝眼下。

操作:先轻刮脊两侧3行,再重点刮颈椎、腰椎两侧,中刮5行,然后刮膝眼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注意精神方面的调理,喜怒有节,心情舒畅,消除紧张与疑虑,晚餐宜清淡;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