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23

第23章 皮肤科常见病的刮痧术(2)

白癜风又称“白驳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一般都是后天发生的,男女均可发生,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多见。是因为皮肤的局部色素脱失而产生的一块块白色斑片,多发生在颜面、手背等暴露在外的部位,虽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影响美容,所以患者感到很苦恼。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可能与黑色素细胞毁损、自身免疫、遗传、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面部、手背等处易发,常对称分布,也可单独散落,甚至沿皮神经呈节段状分布。病程缓慢,皮损处呈白色或乳白色的色素脱失斑,斑内毛发变白,边缘境界清楚,色素较深。急性疾病、精神刺激等因素可使白斑迅速扩大、增多。白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一般无自觉症状。患处曝晒后变红或产生水泡。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期门、合谷、内关、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表现为白斑淡红,因情志不畅而蔓延,舌苔白。

治法二

取穴:脾俞、中脘、病变局部。

操作:病变部位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然后用旋转移动拔罐至皮肤充血发红;脾俞、中脘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均用艾条温灸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三

取穴: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病变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皮损中心点刺,呈梅花状,用火罐拔除污血。再外涂中药酊剂(红花、白蒺藜、川芎各等量,以30%的酒精适量浸泡),并于日光下晒15分钟。每周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治法四

取穴:合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然后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火罐吸拔在叩刺部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湿热郁积型,表现为白斑呈粉红色,遇热瘙痒,夏秋季扩展较快,舌红苔腻者。

治法五

取穴: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拔罐加中药外涂法,先用75%酒精棉球反复清洁皮损区,根据皮损范围选择适当口径的火罐,要求火罐口径略大于皮损区,在皮损中央放置艾炷(约2厘米长的锥形艾炷),点燃艾炷,当燃至约1/2时,扣上火罐并轻压罐底,待罐内逐渐形成负压时艾炷自然熄灭,留罐30分钟,起罐后随即将药液(大黄、薄荷、蝉蜕各l00克,补骨脂50克,清洗干净后加水500毫升,煎开10分钟后过滤而成)涂在局部数次,3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面部无法拔罐者可采用湿巾热敷,待局部皮肤潮红可反复涂擦药液对面积较大的皮损区可采用走罐。

治法六

取穴:阿是穴。

配穴:孔最、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取川芎、木香、荆芥各10克,丹参、白蒺藜、当归、赤芍、丹皮各15克,鸡血藤20克,灵磁石30克,放入适量95%酒精中浸泡10天,去渣取汁200毫升,贮藏在玻璃瓶中密封备用。白斑范围小的用1只火罐吸拔在皮损处,白斑范围较大的,取2~5只火罐在皮损边缘处拔罐。配穴每次取一侧穴,每侧穴位连续拔罐10次,再改取另一侧,交替进行。用指头大小的脱脂棉球放到药液中浸透,然后将其贴在火罐的中段,用火点燃吸拔在所选部位,留罐15~20分钟。皮损处起罐后涂上中药酊剂(红花、白蒺藜、川芎各等份,用适量30%酒精浸泡),并在日光下晒5~20分钟。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肺俞、中脘、曲池、血海、三阴交。

操作:先刮背部风池、肺俞,再刮腹部中脘,然后刮上肢曲池,最后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治法二

取穴:风门、大椎、肺俞、肝俞、阿是穴(患处)、曲池、血海。

操作:先刮背部大椎、风门、肺俞、肝俞,再用梅花针轻中度叩打阿是穴,然后刮上肢曲池及下肢血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所以患者要有耐心,坚持治疗,不要半途而废。本病治疗的同时需要晒太阳,但在夏季阳光充足时不可晒的时间过长,以免晒伤皮肤。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多见于成年人。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以局限型多见。临床上表现为皮损局部阵发性皮肤瘙痒,皮肤增厚,皮纹加深和表面出现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精神因素被认为是主要诱因,情绪紧张,工作过劳,恐怖焦虑都可促使皮损发生和复发。摩擦、搔抓、多汗或其他机械物理性刺激及昆虫叮咬也易诱发。

本病属中医医学的“顽癣”、“干癣”、“湿癣”、“风癣”等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肝郁不畅,使气血运行失调,瘀血凝滞,肌肤失去濡养而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留罐法,在病变局部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风湿蕴阻型,表现为皮损呈淡褐色,粗糙,肥厚,舌苔薄或白腻。

治法二

取穴:风门、曲池、血海、风市、皮损局部。

配穴:肝郁化火者加支沟、太冲穴;风湿蕴阻者加阴陵泉穴;血虚风燥者加膈俞、脾俞、肾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在所选部位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治法三

取穴:膈俞、脾俞、肾俞、曲池、风池、三阴交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程较长,皮损粗糙、肥厚、灰白,呈苔藓样变,伴有头晕,心悸,失眠,舌淡苔白。

治法四

取穴:大椎、陶道(主治全身病变)、肩胛冈(主治背及上肢病变)、肩龋(主治上肢病变)。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选定的穴位上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以拔出少许血液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治法五

取穴:①组脾俞、膈俞、风门、大椎穴;②组肺俞、肝俞、曲池、血海穴。

操作: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穴位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轻叩至皮肤发红,然后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程较长,皮损粗糙、肥厚、灰白,呈苔藓样变,伴有头晕,心悸,失眠,舌淡苔白;也适用于肝郁化火型,表现为皮损色红,眩晕,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

治法六

取穴:皮损局部。

配穴:风热夹瘀型(表现为皮疹为较密集的扁平丘疹,颜色潮红)加大椎穴刺络拔罐,血海穴留罐;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程较长,皮损粗糙、肥厚、灰白,呈苔藓样变,伴有头晕,心悸,失眠,舌淡苔白)加脾俞、肾俞、膈俞穴留罐或局部旋转走罐。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病灶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弹刺数下,至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立即拔罐,留罐10~15分钟,拔罐出血1~2毫升,起罐后擦净皮肤上的血迹。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2组:一为风池、大椎、膈俞、委中;二为内关、神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并随症配穴:外感六淫配合谷、丰隆;湿热内蕴配脾俞、足三里、上巨虚和阿是穴;血虚风燥配肺俞、厥阴俞、膈俞、足三里。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并随症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阿是穴以皮针(即梅花针)叩刺。

注意事项

此皮炎经刮治痊愈后,仍需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以防复发。皮损处避免搔抓和热疗烫洗,忌用刺激性药物外涂。忌食鱼、虾等物,多食蔬菜、水果。

湿疹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因接触粉尘、毛丝织物、油漆、药物、日光、寒冷、潮湿等而发病。急性期可出现皮肤潮红、丘疹、水疱、脓疱、渗出、结痂、瘙痒。慢性期可出现鳞屑、苔藓样损害,皮疹有融合及渗出倾向。常对称分布,反复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风、湿、热邪留于肌肤,蕴结而成。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病情缠绵不愈,反复发作,患部皮肤增厚、粗糙,肤色暗,色素沉着,脱屑,舌淡苔白。

治法二

取穴: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

操作:双侧穴位交替使用,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湿热型,表现为皮损局部糜烂,渗液较多,瘙痒剧烈,伴有身热,疲乏,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腻。

治法三

取穴:大椎、委中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用闪火法将直径为2~3厘米的玻璃火罐吸拔在穴位皮肤上,可以看到每个针孔有血液流出,皮肤充血发红即可起罐。每周2次,6~8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急性炎症期。

治法四

取穴:丘疹、水疱及苔藓样变局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病变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或三棱针迅速点刺,然后立即拔上火罐,以吸出少量血液及渗液为佳。本法适用于湿热型,表现为皮损局部糜烂,渗液较多,瘙痒剧烈,伴有身热,疲乏,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腻。

治法五

取穴:大椎、肺俞、陶道、委阳、血海、曲池、病变局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及双腿腋窝处,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肺俞、陶道、委阳穴,在点刺部位加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然后在血海、曲池及病变局部用同样方法进行刺络拔罐,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治法六

取穴:大椎、委阳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上部和双腿腋窝处,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肺俞穴,然后用手指挤压针眼周围,使之有血滴时,马上在穴位上拔火罐,然后在委阳穴点刺拔火罐,均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肩髁、曲池、合谷、神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在上述穴位皮区依次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对慢性湿疹者在刮拭后,可在湿疹周围应用放痧与挑痧法。

治法二

取穴:大椎、肺俞、脾俞、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先刮背部大椎、肺俞、脾俞,再刮上肢部曲池、内关、合谷,然后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分3组:一为肺俞、曲池、委中、阴陵泉、神门、大椎;二为大都、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三为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膈俞、郄门。

操作:第1组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肺俞,然后刮前臂曲池、神门,膝部委中放痧(刺血),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用泻法,委中放痧,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第2组先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阴陵泉、大都、足三里。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第3组先刮背部膈俞,再刮前臂曲池、郄门,然后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不要用过热的水清洗患部,避免曝晒、搔抓。患病期间应注意饮食,少吃辛辣和易引发过敏的食物,忌烟酒,不喝浓茶及咖啡。慢性湿疹除应用刮治方法外,还可在湿疹周围应用放痧与排痧法,均可取得较满意疗效。皮疹忌用热水烫洗和使用肥皂等刺激性洗涤剂,并避免搔抓。

黄褐斑

黄褐斑又名肝斑,俗称“蝴蝶斑”,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常发于已婚女性,尤以妇女分娩前后多见,是一种影响美容的病症,对女性的心理也有影响。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慢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及外界刺激有关。现代医学对其尚无理想疗法。

主要表现有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改变。色素斑呈对称分布于曝光露出的面部,以颧部、前额、两颊最突出,有时呈蝶翼状,偶见于颏和上唇部,往往不被病人注意而渐渐发生。最初为多发性,渐渐融合成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斑片,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表面光滑,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色素斑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稍有变化,但经久不退,一部分于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脾俞、肾俞、肝俞、血海、梁丘、关元、气海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0~15分钟,起罐后按摩穴位局部5分钟,患者改俯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背部俞穴上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太阳、颧谬、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肝郁气滞者(表现为胸闷,烦躁易怒,月经不调)加太冲、肝俞穴;脾虚湿阻者(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加脾俞、水分穴;肝肾阴虚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加三阴交、肾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治法三

取穴:阳白、颧醪、下关穴(均为双侧)。

操作:采用闪罐法,清洁颜面皮肤,用闪火法将中等大小的玻璃火罐吸拔在穴位上,闪罐30~50次,罐体发热时要更换火罐,以免烫伤皮肤,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四

取穴:督脉大椎至腰阳关穴,膀胱经背俞穴,重点取心俞、肝俞、膈俞穴。

配穴:月经不调者加肾俞穴;有瘀血征象者加膈俞、肝俞穴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