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32

第32章 五官科常见病的拔罐法(2)

取穴:分3组:一为风池、大椎、身柱;二为曲池、合谷、三阴交;三为睛明、攒竹、太阳、四白。并随症配穴:风热袭表配风府、上星和大椎、鱼腰;邪热内燔配肝俞、胆俞、太冲和少商、行间。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症加刮配穴。风热袭表型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大椎(先刮)、鱼腰(不刮)以针点刺之;邪热内燔型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宜广泛,其中少商、行间穴(不刮)以针点刺放血1或2滴。

治法二

取穴:分2组:一为太阳、四白、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谬、曲池、外关、合谷;二为睛明、太阳、风池、肺俞、肝俞、肾俞。

操作:第1组先刮或点揉头面部太阳、四白、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谬,再刮上肢曲池、外关、合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第2组先刮或点揉头面部睛明、太阳、风池,再刮背部肺俞、肝俞、肾俞。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有传染性,应采取隔离措施,脸盆、毛巾等物品要单用。并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及热性食物,不吸烟,不喝酒。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耳鸣

耳鸣是听觉异常的一个临床疗状,病人自觉一侧或两侧耳朵听到一种声响,或如蝉鸣,或如水涨潮声等,声时大时小或不变,有碍正常听力。在临床中多种疾病均可出现此症。实际上此种声音是不存在的,只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在安静环境中其感觉更明显。

中医认为,本症有虚有实之分。虚者多由于肾阳不足,虚为上扰清空,常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实者多因暴怒伤肝,使肝、月旦之火上逆,则致耳中暴鸣如钟鼓之声。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风池、听会、翳风、中渚穴。

操作:毫针点刺,用泻法,每日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2组:一为角孙、耳门、听宫、听会、瘛脉、翳风;二为少海、太溪。

操作:先点揉第1组穴,每穴3~5分钟,再刮第2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听宫、听会、翳风、角孙、肾俞、命门、中渚、少泽、足三里、太冲。

操作:先刮头面部听宫、听会、角孙、翳风,再刮背部肾俞、命门,然后刮上肢中渚、少泽,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太冲穴。用平补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治法三

取穴:一为肝俞、肾俞、听宫、听会、耳门、太溪、三阴交;二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风池、曲池、合谷。

操作:第1组先刮面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背部肝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三阴交、太溪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第2组先刮面部耳门、听宫、听会,再刮头部翳风、风池,然后刮前臂曲池至外关,最后刮合谷。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注意事项

耳鸣患者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喜、过怒,善于调养,节制房事。

鼻出血

鼻出血又称鼻衄。可由局部外伤,如挖鼻孔、撞击等损伤引起,或因鼻中隔弯曲、鼻腔和鼻窦的炎症,或肿瘤,或因全身性的原因,如由于高热和高血压引起的最为多见。有的妇女在月经期容易出鼻血,称为“倒经”,是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还有些是因气温高或空气干燥而使鼻出血。临床上鼻出血多从一侧发生,出血少的仅在鼻涕中带有血丝,多的可从一侧鼻孔流出,甚至从口中和另一侧鼻孔中同时流出。如失血过多,患者往往容易紧张,越紧张则越促使出血,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而弱和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①组大椎、肺俞穴;②组身柱、胃俞穴。

操作: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取留罐法,先用应急方法止住鼻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治法二

取穴:①组大椎、涌泉、委中穴;②组肺俞、肝俞、胃俞穴。

操作: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出血,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火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10~15分钟,以出血1~2毫升为宜。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2组:一为上星、大椎;二为迎香、合谷、少商。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分2组:一为大椎、曲池、委中;二为少商、行间。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以针点刺第2组穴,各放血1或2滴。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分3组:一为少商、迎香、风池、合谷、孔最;二为内庭、二间、巨谬、上星、天枢;三为太溪、太冲、三阴交、素谬、神门。

操作:第1组先刮头后部风池,再刮面部迎香,然后刮上肢孔最、合谷及少商放痧。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第2组先刮头面部上星、巨谬,再刮腹部天枢,然后刮手部二间,最后刮足部内庭。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第3组先刮面部素谬,再刮前臂神门,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太溪,最后刮足背部太冲。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患者应尽量保持镇静,因为精神紧张会加重出血。若血流向后鼻部要吐出来,不可下咽。应采取冷敷鼻梁和前额、温暖下肢的措施,患者两手中指相互钩紧。血止后应查明病因,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更应注意,以免误诊。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多数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经彻底治疗,或因慢性扁相咻炎、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长期影响,或受外界不良因素如尘埃、有害气体、干燥高温等长期作用,或与某些慢性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结核、维生素缺乏症等有关。临床表现以间歇性或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流涕为主要特征,鼻腔分泌物黏液脓性,可伴嗅觉减退。鼻腔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下鼻甲水肿、肥大。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医学的“鼻窒”范畴,其病因、病机乃因肺脾气虚、郁滞鼻窍或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①中脘、肺俞、膈俞。②风池、脾俞、足三里穴。

操作:上述2组穴,每次选l组,2组穴交替使用。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二

取穴:①大椎(及其两侧旁开0.5寸处也可作为挑刺点,这三点交替应用)、合谷穴。②肺俞、足三里。③风池、曲池穴。

操作:每次取1组穴位,施行挑刺罐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先用三棱针挑刺穴位至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周2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1周。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印堂、迎香、口禾谬、肺俞、脾俞、手三里、曲池、合谷、太溪。

操作:用刮痧法,先刮面部印堂、迎香、口禾谬。再刮背部肺俞、脾俞,然后刮上肢部曲池、手三里、合谷,最后刮足部太溪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本病要坚持治疗,平素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力,避免感冒,少吃辛辣厚味食品。刮痧及点揉穴位后,会使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名变态反应性鼻炎,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过敏性体质、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常因冷热变化、化学气体、烟尘、花粉等刺激而引起发作。临床特征为突然出现阵发性鼻内发痒,连续喷嚏、流大量清涕并反复发作,常伴嗅觉减退,或有其他过敏现象,鼻黏膜潮湿水肿。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肺俞、风门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肺气虚型,表现为鼻痒,喷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寒不通,气短懒言,语音低微,倦怠,自汗,舌淡,苔薄白者。

治法二

取穴:神阙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大小适中火罐吸拔在神阙穴上,留罐5分钟,间隔3分钟拔第2回,共拔3回,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三

取穴:印堂、脾俞、足三里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大小适中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气虚型,表现为鼻塞、流清水鼻涕,食欲不振,消瘦,喘息,腹胀,四肢困倦,便溏,舌淡,苔白。

治法四

取穴:肺俞穴(双侧)。

操作:采用中药配合拔罐疗法,在双侧肺俞穴拔罐,留罐5~7分钟,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方:生黄芪25克,白芍15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辛夷10克,防风10克,钩藤3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2组:一为风池、肺俞、命门、脾俞、肾俞、足三里;二为迎香、太渊。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2~5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分3组:一为风池、肺俞、脾俞、肾俞、中脘;二为迎香、上星、太渊;三为神阙。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然后用闪火法在第3组穴(神阙)拔罐。每隔5分钟拔1下,连拔3下为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三

取穴:迎香、口禾谬、上星、百会、身柱、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操作:先刮面部上星、百会、迎香、口禾谬,再刮身柱、命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然后刮腹部中脘、气海,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找出致病的过敏原,设法避免接触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应常做面部保健按摩。若伴有鼻息肉、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弯曲时,应考虑相应的手术治疗。

牙痛

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牙痛多由牙齿本身、牙周组织及牙周脓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口颌窦炎等引起。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亦常以牙痛为主诉。临床表现为牙齿疼痛,咀嚼困难,遇冷、热、酸、甜疼痛加重。

中医医学称本病为“齿痛”、“牙痛”或“牙齿痛”,其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留滞脉络,或肾火循经上扰,或肾阴不足,虚火上扰而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肾俞、志室、颊车、下关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本法适用于虚火牙痛,表现为牙齿隐隐作痛,时作时止,日久不愈,牙龈萎缩,牙齿浮动,咬物无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口干不饮,舌质红嫩,少苔。

治法二

取穴:胃俞、大椎、合谷、内庭、行间、颊车、下关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每穴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2~3下至出血,将适当大小的火罐立即吸拔在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治法三

取穴:风池、大椎穴。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风火牙痛,表现为牙痛剧烈,突然发作,牙龈红肿,遇热加重,得冷则痛减,口渴,舌红。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3组:一为厥阴俞、肾俞;二为翳风、曲池、合谷;三为颊车、三间、温溜。并随症配穴:风热牙痛配风池、外关、角孙;胃火牙痛配内庭、丰隆和太阳、头维;虚火上炎配颧谬、通里、大陵、行间。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日1次,并随症加刮配穴。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广泛。其中配穴太阳、头维穴以针点刺(不刮)。

治法二

取穴:分2组:一为厥阴俞、曲池、温溜;二为合谷、三间、下关、颊车。上牙痛配人中、翳风、太渊、内庭;下牙痛配人迎、承浆。

操作: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和随症配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平时要讲究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少食辛辣。除刮痧之外,并应进行必要的口腔检查及其他方法治疗,以求根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以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伴有局部烧灼疼痛。本病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特点。诱发因素与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情绪波动、疲劳、休息差、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其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溃疡好发于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部、软腭、腭弓等部位。

本病归属于中医医学的“口疮“、“口疳”等病症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脾胃积热、胃火熏蒸于口,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①胸段脊柱、正中线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②大椎(及其两旁0.5寸处),身柱、灵台、心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取①组穴,施以走罐法,先在背部涂上润滑剂,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起罐后大椎、身柱、灵台、心俞等穴位上闪罐5~6次,然后再在闪罐区选2~3点明显痧点,施以挑痧法,每2天1次。取②组穴,施以刺络罐法或毫针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在穴位上施以毫针(得气后出针),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1~2日1次。

治法二

取穴:神阙穴。

操作:取仰卧位,严格消毒穴位周围皮肤,用梅花针轻叩数下,然后用闪火法将大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3组:一为心俞、脾俞;二为合谷、太溪、三阴交;三为地仓、颊车。并随症配穴:心脾蕴热配劳宫、商阳和厉兑;阴虚火旺配照海、廉泉、内关;心脾两虚配通里、阴陵泉、足三里。

操作: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3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并随症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阴虚火旺型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厉兑以针点刺(不刮)。

治法二

取穴:颊车、承浆、廉泉、曲池、支正、合谷、足三里、内庭。

操作:先刮头颈部颊车、承浆、廉泉,再刮上肢部曲池、支正、合谷,然后刮下肢部足三里、内庭。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事项

平时要节制饮食,少食辛辣、厚味及醇酒、肥甘之品,调情志,使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