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07

第7章 拔罐疗法的种类(2)

抽气排气法除了采用注射器抽气排气外,近年来还使用空气筒抽气罐、橡皮排气球抽气罐、电动抽气罐等。

其排气方法如下:

1.注射器排气法。

将去底的青霉素瓶底口扣紧于应拔部位,用注射器从瓶口橡皮塞处刺入,抽出瓶内空气,使瓶内形成负压,罐具即可吸拔住。

2.空气筒排气法。

用空气筒连接在罐具上。多用玻璃或有机玻璃罐具。排气方法与注射器排气法基本相同。

3.橡皮排气球排气法。

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口部紧压在应拔部位,用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所需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4.电动吸引器排气法。

首先接通电动吸引器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按顺时针方向拧紧,用手掌将吸管口封住,检验真空表,如能达到9.33千帕(70毫米汞柱)时表明机器性能良好,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负压需40~53.3千帕(300~400毫米汞柱),最大时可达66.7~80千帕(500~600毫米汞柱),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量进行调节。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上端的管上,使罐内形成负压,即可吸拔于应拔部位。一般留罐10~15分钟。

二、拔罐方式

抽气罐的拔罐方式以留罐最为常用。若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较大罐具还可拔走罐,根据病情需要也可配以拔针罐、药罐、水罐等。

6.针罐法

针罐是指在拔罐前后配合针刺疗法。本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其适应范围及疗效都明显超过单独应用拔罐法,对重症及病情复杂的患者尤为适用。例如,拔罐配合皮肤针轻叩,用于麻痹性疾患;拔罐配合皮肤针重叩或三棱针点刺、铍针割治等,用于痈疽疖肿、热毒壅盛;拔罐配合火针,用于痈疽疖肿、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等症;拔罐配合指针、磁提针,用于小儿及畏惧针刺者,因其无痛苦而易被接受;拔罐配合挑治、电针,可用于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

一、排气方法

除挤压排气法不宜用于留针罐法之外,拔罐疗法的各种排气方法均适用于针罐法。

二、拔罐方式

1.毫针罐法。

是用毫针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具有增强拔罐的疏通经脉气血、祛除邪气,调理阴阳的效应,两者具有协同治疗的作用,普遍适应于各种类型的病症。毫针罐可分为2种。

(1)出针罐。首先在有关穴位上针刺“得气”后,再持续快速行针(强刺激)10~20秒钟,然后出针,不需按压针刺点,立即拔罐于其上,可吸拔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此法适用于病程短,病情重,病症表现亢奋,属于中医实证类型者(如跌打淤肿、感冒、感染性热病、风湿痹痛等)。

(2)留针罐。在相应的穴位上针刺“得气”后,不需持续捻针即可拔罐,用罐把针罩住,起罐后才出针。本法选用的针规格要适度,进针到合适的深度后,留在皮面上的针杆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易将针柄压弯及发生疼痛。一般对胸部、背部、肾区,以及有较大血管、神经分布的四肢穴位,尤其瘦弱者,针直刺时不宜太深,比正常人刺入的深度要浅,否则拔罐后由于吸力的作用,针尖可能会逆势深入,而超出正常深度,容易造成损伤事故。

2.刺络罐法。

是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刺破穴位、病灶部表皮显露的小血管,使之出血或出脓,然后立刻拔罐,也有先拔罐而后刺血者。本法常用于病程短,症状较重,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游走不定等实症者,如感染性热病,内脏急性疾患(支气管炎、急性胃炎、胆囊炎、肠炎等),肝阳上亢高血压,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丹毒,疮痈,急性软组织损伤等。常用刺络罐方式有以下6种:

(1)先针后罐。首先用三棱针在一定的穴位、部位进行点刺,然后用罐吸拔出血。一般吸拔10~15分钟。

(2)先罐后针。常用于胸腹部,即先用火罐在一定穴位、部位进行吸拔(一般吸拔10~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然后用三棱针轻微点刺,并用两手指拿提针刺部位10余次,出微量血即止。此方法多以行气为主。

(3)针罐行针。先在一定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接着用火罐吸拔针刺部位,使之再次出血,然后再用三棱针在针刺部位做循经轻轻点刺。此法多用于重病患者或急救使用。

(4)行罐针罐。此法常用于四肢肌肉丰满处或腰部。在选定穴位、部位进行循经上下行罐(走罐),一般行罐5次,以肤红为止,并在选定穴位、部位进行点刺,然后再用火罐吸拔2~3分钟,使之出血。此法多用于泻火为主者。

(5)浅刺留罐。先用两手拿提针刺部位、穴位,然后以三棱针轻微点刺,以患者感到疼痛为止。再用火罐吸拔,留罐15~20分钟。此法多用于对针刺恐惧的患者。

(6)深针走罐。先用三棱针采取重手法针刺,出血片刻后,用酒精棉球压住针刺部位,然后以放血部位为中心向四周走罐。以行气活血为主。此法常用于治疗外伤淤血、红肿不退等(新伤要隔日治疗)。

3.挑罐法。

此法是用三棱针、注射针头挑断穴位上或病理反应点(如结节、变色点、怒张小血管等)上的皮内、皮下纤维,然后立刻拔罐。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体质虚弱的各种类型急、慢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病、胃肠慢性炎症、风寒湿所致腰腿痛、皮肤病、痔疮等均可采用。

(1)皮肤针罐法:此法是用皮肤针(梅花针)在需治疗的部位、穴位进行叩击,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渗血即止,立刻用火罐吸拔。本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2)火针罐法:此法是用烧红的火针(钨钢制的粗针)先速刺穴位或病灶,然后立刻拔罐的方法。施治时要避开大血管、神经。

为了使刺入准确,治疗前可在局部涂以碘酒或红药水作标记,然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至预定的深度后立即拔出,再用火罐吸拔5~10分钟。本法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痛、良性结节肿块、冷性脓肿等病症。

7.起罐法

起罐时用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具自行脱落。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损伤皮肤。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应按顺序先上后下起罐。这样起罐可防止发生头昏脑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水和药水罐起罐时注意防止水或药液漏出,若应拔部位呈水平面(如患者俯卧位,在背部拔罐)时,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位再起罐。也可在罐的一侧涂少许温水(如在腰部拔罐时,在腰的左侧或右侧涂水),然后将罐移向涂水的一侧,使罐口从朝下的方向转为朝上再起罐。

抽气罐起罐时,向罐内注入空气则罐具脱落。用橡皮球抽气罐时,可打开气门使空气进入罐内则罐具脱落。用电动吸引器抽气罐时,可将连接罐具的吸引管拔下则罐具便可脱落。挤压罐起罐时,用力挤压罐具,负压消失后罐具即脱落。

起罐后用纱布轻轻拭去罐斑处皮肤上的小水珠,嘱患者注意保护,避免擦伤罐斑处的皮肤。若有瘙痒,切不可抓破。一般情况下,罐斑处皮肤上的紫色于几天内便可消失。治疗疮痈等症时,常会拔出脓血,应预先在罐口周围填以脱脂棉或纱布,以免起罐时脓血污染衣服、被褥等物品,起罐后擦净脓血,对创口进行适当处理。

8.探秘拔罐后的皮肤反应

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具通过排气产生负压吸于体表,皮肤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医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医者可根据“罐斑”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可辅助诊断疾病。常见的皮肤“罐斑”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起罐后,拔罐区局部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此外,刺络拔罐吸出液体由于颜色的不同,则表示不同的病证。拔罐后出现水疱具有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拔罐后出现的这些皮肤反应,是体内病理状况的反映。

1.罐斑

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深红、紫黑色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示患有热毒证。拔罐后只出现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有淤血证。拔罐后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示患有虚寒证。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有风证。

2.水液

在刺络拔罐后,吸出的液体可表现出不同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淤块显示淤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而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

3.出血量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也可判断病情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少,甚至不出血,这是淤血阻塞严重或风邪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淤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逐渐地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4.水疱

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水疱,多认为是由于留罐时间过长所至,其实不然,同样的火罐、同样的闪火法、同样的留罐时间,有的部位起疱,有的部位却并不起疱。如漏肩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拔罐,往往肩内侧部位起疱,而肩髁、肩谬穴处很少起疱;颈椎病患者在肩背部拔罐,大椎、陶道穴处及肩胛上方多见有水疱,而两侧背部出现水疱就相对较少。此外,一些心脏病患者在背部拔罐,神道、灵台穴处易出现水疱;哮喘患者的身柱穴处也易有水疱拔出,而其他部位则不出现水疱;类风湿患者拔罐治疗时,凡关节部位均易拔出水疱。这些现象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拔罐后起疱存在着部位的差异。这个差异与疾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一般说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部位,拔罐后均易起疱。

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水疱、水肿或水汽(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均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潮湿而致病。有时拔罐后所出现的水疱颜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后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

此外,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拔罐发疱疗法,如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其病理表现为肌腱、筋膜等软组织的水肿、粘连,呈现无菌性炎症变化。拔罐后如起疱,就能通过火罐的吸拔,在一定程度上将水肿的软组织液,甚至连带少量血液吸到了表皮下,直接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所以能获得较显著的疗效。从中医角度看,这种疗法利用火罐的吸拔力,将水湿、痰浊之邪及部分淤血从肌肤、经络中吸到浅表而排出,应归属于“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法则。

有研究表明,拔罐后发疱,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壮身体的功能,能促进机体康复,使疾病得以痊愈。拔罐发疱疗法对哮喘、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