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08

第8章 揭开刮痧的神秘面纱(1)

1.“痧”的概念

刮痧疗法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脉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

“痧”是民间的一种形象叫法,又称“痧眠”、“痧气”,北方称“青筋”,福建、广东一带又叫做“瘴气”等。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态外貌,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手指轻触时,稍有阻碍的疹点。它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种共性表现。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统称之为“痧症”,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由于西医与中医的认识与分类的差异,痧症究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难确定。痧症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症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疾患。

从狭义来讲,痧症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症主要是由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症。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为多见,痧症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根据病情轻重,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一般表现与急重表现:一般表现:多表现为头昏脑涨,心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人血分别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结聚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甚则猝然眩晕昏倒,面唇青白,口禁不语,昏厥如尸,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针放无血,痧点时现时隐,唇舌青黑,均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家溶血现象,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瘀血、肿胀。

相反,刮痧可使经络通畅,瘀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刮痧疗法的源流

在原始社会,人类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又不时被毒蛇猛兽所伤,或受时气侵袭而致病。受伤或患病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健康,不得不在与自然的搏斗中自求救护、消除病痛。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石器摩擦或荆棘刺伤出血,但身体另外某个部位的疼痛却意外得到减轻或消失。或是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久而久之,这种现象经过许多次重复,人们便发现,刮治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于是便出现了为医疗而专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它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成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刮痧没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到医生们的重视而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所以,刮痧疗法属于民间疗法。在人类医学史上,刮痧疗法是一种最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它的历史悠久,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二“沙症”(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症“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症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从这段来看,“沙”是指一种病症,具体地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症,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感染、甚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症。“沙”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祖国医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大量的医学理论和针刺论述,为刮痧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到元明时代,有的中医书籍中已有更多的刮痧记载,至清代后,对此疗法的描述更为详细,刮痧又称“刮治”,发展至清代始命名为“刮痧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刮痧疗法引起许多医学专家的关注和重视,有关刮痧疗法的专著也相继问世。运用刮痧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在中医期刊上也时有报道,使刮痧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并乐于接受,已经成为家庭自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尤其是在中医传统疗法成为美容美体、保健养生新宠的今天,不少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又重新成为主角,刮痧便是其一。许多美容院纷纷将其纳入美容特色项目,并深受美容者的欢迎和喜爱。在美丽和健康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古老的中医美容,散发出阵阵幽香,小小刮板,“古曲新唱”,演绎着健康和美丽兼备的动人乐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刮痧——这枝有着数千年祖国医学历史的奇葩,逐渐被推广和应用,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我们深信,刮痧疗法在不断地挖掘、整理、实践和提高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和民间的不断努力,并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造福于人民。

3.刮痧疗法的原理

一、理论依据

1.以中医脏腑学说理论为基础。

许多疾病,都是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的反应,而脏腑学说理论又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表里、内外、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而有机的整体。疾病由内而生,必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表现于外;疾病由外而致,又必然通过经络而传之于内在的脏腑,故《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无论内因或外因致病,都是作用于脏腑后而病生。“病之内,应之外;病之外,传之内。”所以,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刮痧治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刮痧作用于体表,通过刺激反应点(皮肤),痧痕透泄病邪于外,又通过经络和神经传导与反射作用而传导于内,应之于内脏,使失调的脏腑生理功能重新恢复正常,则疾病自愈。

2.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在取穴或取相应部位进行刮拭治疗疾病时,都离不开经络,所以循经取穴,察虚实,视应动,知寒温,明经络都是刮痧治病取穴施治的基本准则。

3.“皮部论”是刮痧治病的着眼点。

刮痧疗法属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施治于人体之表皮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传统的针灸医家在应用经络诊治疾病时,重点是取相应经脉的穴位,而刮痧疗法则重在穴位的皮部。因为穴位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确切地说是一个立体的部位,这也同样是皮部的表现。除正规穴位(经穴)外,常可发现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的穴位,随处皆可出现,又叫“天应穴”、“不定穴”)在患病时其所在位置也往往发生改变。通过诊察皮部以确定反应的穴位,从而判断变动的经脉。疾病治愈,“穴”也随之变换位置,称为穴位的变动。这微妙的变动很少会离开相应的皮部,一般是在该经脉相应的皮部范围内变动。加上刮痧疗法作用的面积大,往往不是一个穴位,而是几个腧穴的综合效应,即使有变动也不离其中,所以说皮部是刮痧疗法的着眼点。

人体有十二经脉连结内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贯穿一体,每条经脉各有其循行分布的区域所属,十二经脉之外应必有十二皮部,所以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人体体表皮部。因此,十二皮部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在人体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如面部是肺胃经的皮部,阴部是肝肾经的皮部,肋部为肝胆经的皮部,背腰部是膀胱经的皮部,胸腹部是肾胃经的皮部等等。人体体表的皮部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在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和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上下同法”,即手足皆有同名的阴阳经脉的理论,将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共十二经的皮部合而为六经。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的原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

中医的外治法都是通过皮部实现其作用的,相比而言,拔罐和刮痧疗法比其他外治法更加依附于皮部。刮痧后的刺激反应点(即痧痕),往往要数天后才被吸收,这样可以对皮部形成较为持久的良性刺激,从而有效地达到治疗的作用。如果刮痧疗法配合其他外治法综合运用,则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二、作用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互为制约的整体。因此,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当人体内脏出现疾病时,在体表特别是在脊柱两侧会出现病理性反应点(又称阳性反应点,即痧象),也就是十二皮部分布的地方,它是内在脏腑通向体表出入的枢纽。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的皮部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相应的全身反应。同样,医者对于人体外在的刺激也会通过经络系统而传导至人体的内部,以达到刺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它位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屏障,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具有卫外安内的功能。内外相通才能发生效应,也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的外在表现。

刮痧治病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它借助某些特殊工具,对体表的特定部位(或是经穴,或是阳性反应点)进行良性刺激,通过它作用于人体体表皮部的特定部位,有选择地寻找对应于某些疾病的特殊反应点(即痧象)或腧穴进行有程序的刺激。这种刺激产生的痧痕通过经络的传导或反射作用传至体内,激发并调整机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其阴阳重新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同时,以八纲脏腑辨证,通过对相应皮部的经络、穴位施以或补或泻等刮治手法(轻刮为补,重刮为泻)予以良性刺激,可以充分发挥卫气卫外安内的作用,从而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人体之所以能够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天人相应,进行一系列正常的生理活动,主要是依靠体内的自我调节系统来实现的,这种自我调节系统结构是在脏腑的主宰下,由大脑——脊髓——经络(包括运行于其间的气血、体液)和皮部所组成。而人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是有赖于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而皮部又是自我调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疗法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疗法,即通过刮治,对局部或某些穴位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使人体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官依赖其传导和反射作用,促进大脑皮质的正常功能,从而调整各组织的生理功能而产生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或体液的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用以调整自主神经,阻遏病势的恶性循环,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产生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二是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强,使肌肉和神经末梢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功能旺盛;三是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系统具有镇静作用;四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细胞免疫力具有增强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五是因刮治面积宽,使局部产生热效应。根据“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原理,局部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致使局部组织的血容量增加和血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从而使营养状况改善,使血管的紧张度与黏膜的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这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更新与功能的恢复,从而重新使人体建立起顺应自然生理循环的医疗保健效应。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论证和探索,刮痧疗法取得与针灸、按摩治疗相似的疗效,进一步证实了刮痧疗法的机制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相符合的,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由此可见,刮痧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起到一种综合的效应。因为一切疾病的治疗,概括而言,不外是药物治疗(化学的)和非药物治疗(物理的)两类。刮痧疗法与针灸疗法一样,同属于非药物的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作用并无差别。刮痧疗法属于间接的辅助,却具有直接激发的作用。二者功效虽同,但施用方法是不同的。

刮痧疗法的原理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免疫作用。

人体对各种病源菌的侵袭,原本是有抵抗功能的,即是抗体。抗体多在血液中产生,现代医学以某种病菌的疫苗注入人体,发生刺激后就能在血液中产生多种抗体,在这类抗体未消失之前,该病的病菌侵入人体,便不会发病,即是人体对该病具有了免疫性。现如今,在预防疾病工作中都是普遍注射疫苗,目的是提高体内的抗体水平,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在某病的流行期不受传染,免生疾病。

刮痧属于刺激疗法,在刺激作用中,能产生较多抗体,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所以在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疾病的预防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2.消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