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09

第9章 揭开刮痧的神秘面纱(2)

炎症是由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或由细菌、毒素的刺激而形成的充血现象,也是人体生理的自然防卫和保护,但同时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和痛苦,如疼痛、发热等,所以会造成食欲的减退与体力的消耗,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在药物疗法上,消炎配合杀菌以促进血管的收缩与渗出物的吸收,刮痧对于炎症多为远隔治疗,或为诱导或为反射,借助神经的传感和激发效应,调整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充血部位血液的新陈代谢,促使杀菌能力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同时因为血行的通畅,患处的压力减低,可有效解除神经疼痛或灼热感等不适。因此,通过刮痧疗法可以促进食欲,恢复体力,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炎症便可逐渐消失。

3.杀菌作用。

刮痧与药物的直接杀菌作用有所不同。刮痧对各组织所受病毒的刺激反应予以调节,如减低机体某部位的神经痛,使抗体集中,疏通病处的血液运行,都是刮痧的治疗范围。但是,刮痧虽然能增加血清和白细胞等的杀菌能力,可是力量有限。所以对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应配合其他疗法以辅助治疗,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4.营养作用。

营养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体的一切体力都来源于营养,而营养的吸收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刮痧主要是刺激支配消化功能的神经活动,助长消化功能,加强对营养的生理吸收功能。所以刮痧虽然不能供应富有营养的物质,但有健脾开胃、激发消化功能旺盛的作用,使食物得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使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人体营养不良的原因不一定是营养物质的缺乏,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支配摄取营养功能的神经功能衰弱,所以即使有丰富的饮食,但却不被人体吸收。刮痧对此类情况,可刺激主持和支配消化与吸收的神经,促进其消化功能,加强其吸收能力。如维生素Bl缺乏病(脚气病),维生素A缺乏病所致的视力减退和眼球干涩,经过数次刮治,这些症状都有一定的好转。所以诸如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这类疾病,如果不是因为器官实质性的病变,刮痧较药物治疗则更为有效。

5.镇静作用。

运动性神经受某种病因的刺激会产生痉挛,感觉神经受某种病因的刺激或压迫会产生疼痛。在一般治疗上,可以在给予病因疗法的同时做镇静、镇痛疗法,或可以单纯地予以镇静、镇痛疗法,医学上统称为镇静法。

刮痧的镇静治疗功效并不亚于麻醉剂的镇静作用,而且较一般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为它能直接针对支配病灶的神经,并沿其神经干线予以强烈的刮治刺激,使得病灶局部的充血旺盛,减轻压迫,抑制神经,消退炎症,待其趋于正常后,再刮拭远端的肢体末端,分散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痧痕”出现后,患处组织得到镇静,则疼痛可止,痉挛也因此而缓解,疾病得以治愈。

6.强壮作用。

人体在内的脏腑,在外的肢体五官,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理功能发生虚弱现象,如出现四肢肌肉麻痹、萎缩、心功能较弱、消化不良、神疲体倦、健忘、嗅觉失常、视力减退等,不论是由于疾病引起还是由于衰老所致,除针对病因的疗法之外,都可用强壮疗法治疗,即所谓“虚则补之”。

刮痧的兴奋作用与药物的作用不尽相同。药物治疗是给以某种物质制剂或含有某种物质的食品,如缺乏钙或磷,即给予含钙或磷的制剂,缺乏维生素,即给以含某种维生素的制剂;缺乏某种激素,即给以含某种激素的制剂。药物的强壮疗法既有物质的实际补充,又有刺激素的作用。而刮痧疗法则只具有与刺激素相类似的刺激作用,如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经过刮治的轻微刺激,使大脑发挥调整作用,症状渐见好转,即可证明其功能趋于活跃而恢复正常,虚弱的症状因此消失。刮痧有各种强身健体作用,所以机体虚弱,不用药物辅助,而仅以刮治刺激即可取得疗效。由于部分神经发生障碍而致病者,一经刮治皆能迅速取效以致痊愈。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于年龄较大,身体己至衰老时期,或因器官的实质性病变,或因癌肿所致,刮痧的效果则不明显,甚或无效。

7.收敛作用。

对腺管口的括约肌功能失常,如流眼泪、唾液不收、自汗、慌汗、遗精、脱肛、二便失禁等症状,以及唾液、胃液分泌太多,肠蠕动过速等,除直接用有收敛止涩作用的药物,给予收敛或抑制的治疗外,刮痧对于这类病症的治疗也适用。

首先观察病灶部位的位置,然后直接刺激支配该部位有关的神经,形成反射传至大脑,再由大脑传至其组织而发生兴奋紧张作用,同时由于该处血液运行旺盛而畅通,细胞变得活泼而有力,腺管口的括约肌能力因此加强,从而达到收敛的目的。

8.强心作用。

在正常生理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而一刻不容稍停的就是心脏的搏动及血液循环。当身体发生疾病后,医者要首先注意心功能的情况,如有衰弱表现,除病因治疗外,可以辅以增强心功能的药物。

在刮痧刺激作用中,几乎每一刺激点,都有不同的强心作用,尤以四肢末梢的刺激点作用更强。如出现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四肢厥冷、脉搏微弱或停止,一般认为是脑缺血与心脏衰弱所引起,采用刮痧刺激四肢末端的方法即可恢复。其机制是在四肢的末端进行刮治刺激,借助剧痛的反射作用,促使神经功能够迅速得以恢复,起到兴奋神经及间接的强心作用。

刮痧的确具有强心作用。临床表明在大病或久病之后,人体体力虚弱、脉搏微弱,容易出现心悸、眩晕、汗出、气短等症状,以轻重适宜的刮治刺激与心脏相连的有关神经,确实有强壮心脏功能的作用,其效用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临床上刮痧的运用应由患者的身体素质而定。

9.利尿通便,发汗作用。

肾功能发生障碍会导致尿量减少,大肠蠕动的减少或者阻塞会导致大便不通,皮肤汗腺紧密会导致不出汗,所以肾、大肠、汗腺等均为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如果大脑皮质支配排泄中枢的功能失调,即可发生排泄不畅,致使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重新成为有害物质,即能产生自身中毒症状。可应用利尿、通便、发汗等药物给予适当的治疗。

刮痧对于排泄障碍,按其所属的有关部位给以适当的刮治刺激,就能起到利尿、通便、发汗的作用。其机制是使刺激反射于人体的大脑皮质,由大脑皮质发挥调整作用,传达至其支配的神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临床实例来看,刮痧之所以能调整排泄障碍,在于能刺激其有关的神经,使信息传达至大脑,这样能间接调整患处的血液运行,所以产生的效果往往较药物更为持久。

此外,由于刮痧而出现的“痧痕”的治疗效应,不但可以使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和增强,还可以通过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及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整个反应过程在对正常生理无异常影响的情况下,使机体的防御应变能力增强,从而促使病理过程向好转方向发展,甚或完全抑制病理过程。

总之,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符合中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思想,这就是刮痧疗法能够治疗疾病的基本道理所在。

三、功用

刮痧疗法的功用,随着刮治部位和手法即刮法的不同,功用也不一样,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汗解表。

通过刮治病人体表皮肤,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及毛细血管扩张,腠理得以开泄,可以将体表,经络、腧穴甚至深层组织、器官的风寒、痰湿、瘀血、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体外,自汗而解,从而达到祛除邪气、邪去正安、其病自愈的目的。同时,由于邪毒得到透达于体外,又可收到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的功效。

2.舒筋活络。

通过刮治所产生的良性刺激,一方面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另一方面又使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流量加速而得以畅通,这增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这便是中医所谓的“祛邪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消肿止痛。

通过对皮部的刮治刺激,使得神经的传导到达人体的内部,祛除邪气,舒筋活络,使内部经脉得以通畅,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气血得以加速运行,邪退而肿消,络通而不痛,从而达到了“通则不痛”、“祛邪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

4.清热解毒。

由于运用刮痧、挑痧、放痧等综合手法的刺激,使体内的邪气透达于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从而清除了体内的瘀热、病毒,达到了清热解毒的目的。

5.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百病丛生”。说明保持和调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防病治病的重要保证。刮痧,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皮肤的神经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传导到神经中枢,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使得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得以调整,使机体的阴阳趋于相对平衡,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良性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刮痧可以加强大脑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又使得局部皮肤相对应的内脏及组织代谢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代谢功能的旺盛。

6.行气活血。

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气、血、寒三者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的病证。刮治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反射的作用,可促进血流量和血液循环的加速,使人体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治疗作用。

7.温经散寒。

刮治刺激作用可以使局部产生热效应,通过皮肤感受器和经络传导至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而使其产生兴奋,又由于刮痧面积较大,所以使机体内的寒邪得以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双重治疗功效。

8.增强皮肤渗透性。

刮痧可使表皮断裂,部分的细胞间隔被破坏,汗腺充血,腠理开泄,使皮肤渗透性增强,从而可大大提高皮肤的渗透作用。这样,既有利于祛除邪气,又可为皮肤局部用药打下基础。因为真皮血管的扩张、渗出及细胞吞噬活动的增强,都明显有利于药物吸收而增强其药物的效用。

9.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当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刮治的刺激可以引导人体营气、卫气的输布运行,鼓动经脉气血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可以荡涤体内瘀血,使病邪得以驱除,气血得以畅通,又可使虚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加强驱除病邪的能力。当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可通过穴位或相应部位的刮治,协助气机恢复至正常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和健脾开胃,增强吸收功能的目的。

10.增强免疫功能。

刮痧可使表皮瘀血从而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着人体的体液、气血周流于全身,作用于人体各个器官可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改善脏腑功能活动,从而提高机体的整体素质和抗病康复能力,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功能。

4.一起来认识“痧痕和痧象”

1.痧痕

经刮痧治疗后,皮肤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颜色和形态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痧痕。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皮肤的这种变化可持续1天至数天,凡有病原之处,只要刮治数分钟,便可见微红,红花杂点,重则成斑,甚至青黑斑块,触之略有阻碍或隆凸感。较严重之黑斑块,刮拭时则会有痛感。如无病痛,则无反应,亦不觉疼痛。

痧痕的不同,主要是痧疹出现的部位和痧疹本身的形态不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程及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多良好;痧色暗红呈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有效的。

2.痧象

痧象是一切疾病在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边缘润滑物体(刮具),或手指,或针具,在人体体表特定的刺激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反复的刮拭、捏提、揪挤、挑刺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恢复生理状态、扶正祛邪、排泄病毒、退热解惊、开窍醒神、祛除疾病的目的。

5.掌握刮痧治病的三个关键

一、刺激的手法和补泻

刮痧刺激手法与针刺一样,亦是依据刺激的强度、时间和患者感觉的轻重等因素而定。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在人体体表之相应部位或穴位皮部予以刮治刺激,或为兴奋,或为抑制,或用反射,或用诱导,从而起到调整生理功能之作用。可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实现刮痧治病的目的,分述如下:

1.兴奋法。

此法适用于虚症,即功能衰弱之症候,如知觉神经发生麻木、感觉不灵敏、运动神经发生麻痹、肌肉关节不能随意活动、内脏功能减弱等,此类证候予以轻微之刺激即可以激发其活动功能;中度刺激,可以兴奋其功能,使之旺盛,故又称为补法。

2.抑制法。

此法适用于实症,即功能异常亢进之症候,如肌肉痉挛、抽搐,神经过敏、疼痛,分泌亢进与充血等,予以较长的强刺激,可使之缓解,使其功能恢复正常,故又称泻法。

3.反射法。

凡内脏、五官、脑髓所发生之症候,刮痧不能直接刺激其局部,可于其组织之神经干,或于其组织能起反射之联系点(即过敏点),予以适当地刺激,以调整其生理功能,如四肢末梢及风池、天柱之于脑部,五官病、肺俞、太渊之于肺病等,是谓刮痧之反射作用。

4.诱导法。

凡属功能亢进之症候,不从其患部直接刺激或抑制,而在远隔之部位加强刺激,以吸引其患部充血,或分散其患部之神经兴奋程度,而达到缓解其患部之症候的目的,如脑充血之刺激四肢末梢,是谓刮痧的诱导作用。

上列4法(前两法为直接刺激,后两法又称间接刺激),均是刮痧治疗中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但绝不能机械对待,在应用上必须灵活掌握,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进行辨证及有针对性地选用。

《灵枢·脉经》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枉取之。”说明刮痧治病,必须先辨证后施治,这是治病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