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主义的产生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无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行为主义的辅导
行为治疗又称条件反射治疗,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纠正所谓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早期以神经症为唯一的适应性,认为神经症的症状是由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表现在运动、言语、自主神经功能的各个水平),也可通过适当的训练步骤来纠正。20世纪70年代以后,行为治疗迅速发展,治疗范围逐步扩大,除了用于各种神经症性障碍(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外,也用于治疗药物依赖、心身疾病、精神病人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和精神发育迟滞的行为训练。
(一)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要有正性(或称阳性,操作性条件反射称奖励或奖赏)强化。已经形成了的条件反射活动,可因负性(或阴性,操作性条件反射称惩罚)强化而消退。强化物对动物来说比较有限,而对人来说则非常多。一般而言,凡与个体生命有积极作用的物件都是正性强化物,有消极作用的便是负性强化物。例如,对狗来说,食物便是正性强化物,浓酸则是负性强化物。对人类来说,凡属于需要的,从物质到精神的物和事都可成为正性强化物(或事);相反,不需要的(厌恶的,有害的)物和事都是负性强化物。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人类区分强化物的性质(正或负);不只是以生存意义为标准,还联系到个人的社会价值观这一标准。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在条件刺激物呈现时(多数在稍后,少数也可在前一点)便呈现无条件刺激物来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一行为后,个体如在此行为后得到奖励(正性强化),此行为倾向重复出现。如得到是惩罚(负性强化),此行为倾向不再出现。人类行为的习得,很好用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和消退来解释。这些行为包括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当然,有许多习得行为,同样可用经典性条件来解释。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疗法,便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二)治疗方法
1.行为分析
治疗前必须了解病人异常行为的来龙去脉,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后来有何变化,有哪些强化因素使不良行为反应固定下来。要确定主要的异常行为,作为治疗目标。记录异常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出现频度;列出治疗前症状的基线,作为治疗时的对比。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意义,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主动与治疗者配合。
2.治疗方案
根据行为分折,针对靶行为设计一套妥善的治疗方案。虽然方案因人而异,但原则相仿。当预期行为出现时,给予正或负强化,如关心、表扬、物质奖励或取消惩罚。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给予惩罚,如不关心、批评、疼痛刺激或撤除奖励等。偶尔对适应不良行为惩罚时反使行为增加,这表明惩罚反而起了某种奖励作用,应停止这种操作,鼓励病人作出与该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因此,治疗中应仔细观察治疗措施的效果,使患者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和控制环境因素。行为治疗对应尽量减少或停用各种镇静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会影响学习过程。
3.常用治疗技术
行为治疗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最常用的几种基本技术如下。
(1)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ion);此法由JWolpe(1958年)所创,基本方法是人为地帮助病人造成一种放松状态,然后让患者按事先设计的恐怖事物等级表逐级地进行想像暴露与实景暴露。适用于恐惧症和其他某些以焦虑为主导症状的行为障碍;如口吃、性功能失调、强迫症等。
具体方法是先教会病人掌握一种放松技术,治疗者和病人共同设计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怖事物等级表,在放松条件下逐级想像恐怖事物,等到恐惧感几乎消失时再升级想像更恐怖的内容,直到想像完全脱敏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脱敏训练,直到最后不再发生恐惧。
\[病例\]
病人对雷雨天气感到恐惧,每逢雷雨则逃至楼下角落里藏匿。她与医生共同设计一个恐怖等级表,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最感恐惧,大雨次之,阴天最轻。在教会放松技术后,她先想像阴天,当已无紧张时再升级想像下雨,如有紧张感,则要她重复放松,直至想像通过全部恐怖等级。然后进行实景暴露,仍从恐惧最小项目开始训练,缓慢而系统地逐级脱敏,经过10次左右治疗、对雷雨的回避行为消除。
治疗的要领在于:①坚持放松训练;②根据病史和行为分析,设计恐怖事物等级表;③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患者不得有丝毫回避意向;④每一项训练成功后,治疗者应予赞扬和鼓励。
进行性肌肉松弛训练与我国的“放松功”基本相似。要求患者想像最能令人松弛和愉快的情景,医生在一旁用言语指导和暗示,让思者有顺序地放松各组肌肉,最后到全身肌肉深度松弛。只要认真操作,坚持训练,简单的放松技术对焦虑性也有治疗效果。
(2)交互抑制法(Reciprocal inhibition):沃尔普认为:“如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抑制焦虑的反应,就能削弱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和系统性脱敏法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用来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谅恐发作、恐惧症想像;紧张性头痛、入睡困难以及用于减轻高血压病等。还用于对A型行为模式转变的咨询。
(3)暴露疗法(Exposurc therapy):新近的研究表明;克服恐惧症想像、强迫症行为不一定都需要放松、想像的缓慢暴露。关键在于对恐惧刺激的实际暴露,而且设计的等级可以减少。暴露法就是把病人暴露于引起焦虑的刺激之下直至他习惯为止。方法各异,如缓慢、分级的想像脱敏过程称为缓慢暴露法,即前述的系统脱敏法;而将患者直接置开最恐怖的情景中,要他坚持到紧张感消失,称为灌浸法(flooding)。这种方法奏效迅速,但引起焦虑较严重,可能难以忍受。不宜用于思哮喘、溃疡病和严重心、肺疾病的病人。大多数病例可由简单、容易成功的项目先暴露,以增强患者信心,再逐渐暴露较难的项目。这种逐级暴露而不用放松想像的方法,则称为程控练习法。
(4)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通常用于酒精中毒、药物依赖、性变态行为和某些病人的自伤行为。基本方法是每逢不良行为出现时即给予一痛苦刺激,如电刺激、呕吐等,经过一定时间反复训练,不良行为就和不愉快体验建立了条件联系。例如每当病人过量饮酒时,给予小指电刺激或注射催吐剂引起恶心呕吐。同理,给病人用戒酒硫(antause),只要病人体内仍有少量,饮少量酒也会引起严重恶心呕吐,为了避免这种不快的作用,病人只好不饮。
此法也用于控制自伤行为,如Lovaas等(1969)报告l例16岁精神发育迟滞女孩,咬自己手臂,拔去指甲和牙齿,有撞头行为。治疗方法是每当自伤行为出现后给1秒电刺激,5次电刺激之反自伤行为消除。
厌恶疗法引起的行为改变常是暂时的,并不稳固,如和正强化的方法结合应用则更好。应用时应取得患者合作,遵守医德伦理要求。
(5)消退性实践法(negative practce):是一种所谓矛盾厌恶治疗。基本原则是迫使病人接受过量的强化刺激,结果奖酬变成了惩罚,达到了去条件反射的目的;如一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收集毛巾的异常行为,医务人员就尽量向他供应毛巾。起初有满足感觉,但当收集毛巾多达600条时,病人终于要求退回过多的毛巾,最后只留下两条毛巾备用。
(6)操作性行为矫正(operant behavior modificatioo):根据强化与消退原理,当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如异常行为出现,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使病人的行为逐步趋于正常。
在精神病院住院病人中也可运用行为治疗,常用所谓代币调节法(token economy),其特点有:①规定哪些行为应该奖励;②当这些行为出现时给患者若干相当于钱币的筹码;③筹码以后可以兑换成所喜爱的东西,如食品或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筹码是抽象奖励物,在以后需要时能够兑现,所以筹码起着调节患者行为的作用。
Paul等(1977年)比较了环境治疗与代币调节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效果,为期6年,包括出院后随访,发现代币法89%患者行为改善,而环境治疗病房仅46%。代币调节法实施时,应抓好以下环节:①良好行为一旦出现,及时发现并给予代币,说明是什么行为使他获得代币;②代币要能兑换事先规定的东西,不能失信;③任何物质奖励必须是病人喜爱的东西,否则不能起强化作用。操作性行为改造的原则可用于许多情况,包括慢性精神发育不全、儿童孤独症、神经性厌食等。
(7)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根据内脏活动也能进行“学习”或训练的原则,利用电子仪器,把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生理功能,如血压、心率、脑电波活动等,经过探查、放大,再通过记录和显示系统,将这些信息转变为信号,使病人能看到、听到或感受到这些反应。如此反复训练,病人就能把自己上述感觉与躯体功能联系起来,从而学会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这些功能,以达到控制病理生理过程,促进功能恢复的治疗目的。常用的反馈方法包括肌电图反馈、皮温反馈、皮电反馈、心率和血压反馈。主要适应证有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焦虑症、中风后遗症、高血压或低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