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中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二)学生资料的搜集
确定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下面作一简要介绍: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学生资料的方法。按心理辅导教师是否参与学生活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按心理辅导教师在观察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将观察法划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对于观察的结果,可用下列三种方式做记录:(1)评等法。心理辅导教师对所观察的特质或行为评定等级,比如学生对某种事物可以是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教师可以在预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级划圈。(2)记录出现频率法。心理辅导教师将规定好要观察的学生的项目预先打印在纸上,凡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这个现象的框上画一个“”号。(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对观察到的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包含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观察时间、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教师的解释与建议等。
2.问卷法
问卷法是心理辅导教师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学生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学生回答、填写,可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的日记、周记、信件、作文、自传、各种作业、试卷、模型和其他创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其中,自传分为主题式自传和综合式自传。主题式自传的内容限于个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等。在对学生自传进行分析和解释时,要考虑以下问题:自传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一种情绪基调?自传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经历和重要的背景资料?在按时间顺序记载个人经历时有无明显的时间中断?有无逃避敏感性问题的意向?等等。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5.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进行施测。在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时首先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其次要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
(三)结果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1.统计及结果解释
心理辅导教师要按照每一测验所提供的计分标准进行统计,并要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在计分统计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次是将统计出来的分数赋予一定意义并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当事人或其他教师及家长。在进行分数解释时,要参考常模资料、效度资料,还要考虑测验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②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③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④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要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首先要选择心理档案的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将信息填写或录入。这样,一份完整的档案就建立起来了。
三、学生心理档案的使用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在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心理档案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心理档案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心理档案过程中有以下要点:(一)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制定教育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心理档案,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个别辅导工作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此外,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进行辅导,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根据学生心理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由于我们所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从学生心理档案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我们教育措施的效应,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心理档案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及其他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此外,从横向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资料来研究某种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等。